为发掘广州更多有价值的老建筑,促进广州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活化,本报发出征集令,邀您一起“挖掘”线索,将有价值的建筑文化遗产写入保护名录。这些建筑应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或与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有关,能反映城乡发展和人文历史。线索包括照片、图纸、文献、故事等资料。本报将酌情刊登,并将线索推荐给市规划局。
位于东濠涌西侧的东沙角曾见证了近百年来越秀区的商业发展。民国时期,随着广九车站和大沙头码头的完善,东沙角一带成为广州的水陆交通枢纽,再加上四乡货船、粤剧红船多在东濠口集散,因此东堤、东沙角一带十分繁华。在民国兴起的房地产开发热中,东沙角建起了成片的骑楼。时至今日,很多骑楼已经荒芜落寞,但其统一的建筑风格在全市并不多见,值得人们关注和保护。
69号线索
越秀南路47号东濠楼,东沙角路15~23号、25~31、53~71号,挹翠路13号、17号、21~31号、72~84号,东堤三马路6~34号,东堤四马路1~31号等连片骑楼建筑群。
提名人
@古粤秀色
岭南传统建筑
近代篇
推介
东堤三马路 东堤四马路
成片骑楼风格统一
记者走访发现,东园地块除了东园门楼、省港罢工纪念馆、全国总工会旧址等文物以外,还有连片的骑楼建筑群和民国民居建筑,虽然不是文物,但有机会被推荐为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
东堤三马路6~34号、东堤四马路1~31号以及东沙角路25~31号门牌所包围的建筑,是一座大体量的中西合璧风格连片骑楼群,且骑楼数量之多,在广州城区内也不多见。这些骑楼的风格较为统一,由清一色圆拱砖木结构建筑物构成,有的依然用着木板障作门口。
今年80多岁的陈婆婆介绍,她在这里已经住了60多年,“以前我也住得不远,在很小时候,这些骑楼已经存在了。”她表示,有的骑楼大门的砖石结构,是解放后才建上去的,以前全部都是木板障。陈婆婆称,据她了解,这片骑楼曾经做过仓库。解放以后,这些骑楼成了公租房。
在这里的马老伯告诉记者,由于这里邻近四乡货船聚集的东濠口,这些房子都是当年的地产商盖好后出售给从事储运和加工业的商人,楼下用作货仓或工场,楼上为住宅。但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剧增,原来楼下的货仓或工场被改成了住宅,人也越住越拥挤。
隐忧
地块内建百米高楼
三座骑楼何去何从
越秀南路东园地块的最新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自本月3日起在广州市规划局官方网站上公示。据报道,东园广场是越秀区实施新型城市化发展的两个重点项目之一,将打造为体现广州作为孙中山国民革命策源地和国共合作重要历史片段的城市级广场。这次规划调整提出,东园广场改造范围为西至湛塘路、东园路,南至东堤二马路,东至东濠涌边,北至全国总工会旧址北侧规划路,总面积约15公顷。
根据广州市规划局的广州东园地块(AD0139管理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意见征询公示,其中AD013927地块将会建一栋控高为120米的建筑,用地性质调整为二类居住用地,兼容商业金融业用地。该地块在越秀南路与挹翠路交界处,位于东濠涌西边。
在将建120米高的回迁安置房地块(编号为AD013927地块)上有3座骑楼建筑:越秀南路47号老骑楼东濠楼、东沙角路53~71号连体骑楼以及挹翠路72~84号骑楼。
历史
记忆
东沙角货船云集 地产商开建骑楼
在越秀区东濠涌西侧,有一个地方叫“东沙角”。老一辈广州人喜欢说“唔使问阿桂”(即“事情清楚明白,不问可知”之意),但很多广州人未必知道这句话出自东沙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