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爸总说他之所以喜欢写信,主要原因就是受他爸爸,也就是我爷爷的影响,爷爷读过几年私塾,在村子里算个文化人,平时别家有结婚或者喜事的时候就请爷爷为他们写字,爷爷总是乐呵呵地应允,恨不得将自己写字的最高水平发挥出来。但是村子就那么大,一年到头也没多少写字的事情,爷爷感觉很不自在,正好,那一年老爸参军去了,离家的前一天,爷爷对老爸说:“好好干,我会给你写信的。”
爷爷果然没有食言,老爸到了部队刚写了封平安信,爷爷的信就跟着寄过来,这以后,雷打不动地一个星期一封,开始是两张信纸,后来越写越多,最多的时候写过二十张信纸,老爸断断续续看了一个星期。刚开始,老爸只是应付性地给爷爷回信,时间长了,思乡之情油然而生,那时候和外界联系只有三种方式,电话、电报以及写信,电话还是奢侈品,十个人里头没一两个人用过,至于电报属于高消费,一个字就要几分钱,没有急事谁又不会去用,只有写信最实惠,什么家长里短,儿女情长都能让对方看到,一来二去,老爸也成了写信高手,那信啊,越写越长,简直可以和爷爷写的信媲美。
1979年,老爸随部队奔赴南疆战区,有很长一段时间里不能和家里联系上,爷爷非常着急,几乎一天写一封信给老爸,写完之后步行十来里路到镇上邮局去寄,这些信一直到几个月之后老爸才看到,但是老爸已经再也见不到爷爷写的长信了,因为爷爷在那一年去世了,到死还在盼望着老爸写给他的回信。
有一段时间老爸不再写信了,那时候老爸已经转业回到地方,亲戚住的都不远,想的时候搭上几个小时的车就能见面,虽然有些不方便,但是不像写信、收信要等很长时间。十年后,我沿着父亲走过的路迈进军营,虽然时代在改变,但是联系的方式还是以写信为主,老爸重新拾起了笔,一封接一封,把父母对孩子的思念写在了信纸上。
现在,我和父母仍旧分居在不同的城市,一年里难得见上几次面,但是老爸也没有给我写信,不是老爸人变懒了,而是老爸和我有手机了。刚开始老爸还极力排斥手机,说他写惯了信,不写信他会不舒服的,但是当我用手指打出一封短信,点击发送键之后马上出现在老爸的手机上,老爸吃惊得眼睛睁得老大,“竟然会有这么快的信,简直比电报还快啊!”很快,老爸学会了发短信,没事就拿着手机给我发短信,“天凉了,晚上值班多穿点!”“孙子期末考试怎么样,即使考得不好也不能动手打啊,打孩子是犯法的。”每天都能收到老爸的短信,虽然没有看长信时的兴奋和期待,但是短信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那份快乐是不言而喻的。(作者:董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