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历史的十篇政治美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每一个多少读过点书的人,都知道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篇只有320 字的散文能流传1 500 多年,家喻户晓,传唱不衰,其中必有它的道理。这篇文章连同作者最流行的诗作,大约是我在孩提时代,为习文识字,被父亲捉来读的。当时的印象也就是文字优美,故事奇特而已。直到年过花甲之后,才渐有所悟,一篇好文章原来是要用整整一生去阅读的。反过来,一篇文章也只有经过读者的检验,岁月的打磨,才能称得起经典。凡是经典的散文总是说出了一种道理,蕴涵着一种美感,让你一开卷就沉浸在它的怀抱里。《桃花源记》就是这样的文章。
一、《桃花源记》想说什么
一般人都将《桃花源记》看作是一篇美文小品。它确实美,朴实 无华,清秀似水,而又神韵无穷。但正是因为这美害了它,让人望美驻足,而忽略了它更深一层的含义。就如一个美女英雄或美女学者,人们总是惊叹她的容貌,而少谈她的成绩。《桃花源记》也是吃了这个亏,顶了“美文”的名,始终在文人圈子和文章堆里打转转,殊不知它的第一含义在政治。
陶渊明所处的晋代自秦统一天下已600 余年。在陶之前不是没有过政治家。你看,贾谊是政治家,他的《过秦论》剖析暴秦之灭亡何等精辟,但汉武帝召见他时“不问苍生问鬼神”,仍旧穷兵黩武;诸葛亮是政治家,是智者的化身,但他用尽脑汁,也不过是为了帮刘备恢复汉家天下;曹操是政治家,雄才大略,横槊赋诗何其风光,但刚为曹家挣到一点江山底子,转瞬间就让司马氏篡权。陶渊明也不是没有参与过政治,读书人谁不想建功立业?况且他的曾祖陶侃(就是成语“陶侃惜分阴”的那个陶侃)就是一个为晋王朝立有大功的政治家、军事家。
陶渊明曾多次出入权贵的幕府,但是他所处的政治环境实在是太黑暗了。东晋王朝气数将尽,争权夺利,贪污腐败,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以东晋的重臣刘裕为例,未发迹时是一无赖,好赌,借大族刁氏钱不还,刁氏将其绑在树上用皮鞭抽。有一个叫王谧的富人可怜他,便代为还钱。刘发迹,就扶王为相,而将刁家数百人满门抄斩,后来干脆篡位,灭晋建宋。陶渊明曾四隐四出,因家里实在太穷,无力养活六个孩子,公元405 年时他已42 岁,不得已便第五次出山,当了彭泽县令。这更让他近距离看透了政治。东晋从377 年起实行“口税法”,即按人口收税,每人每年缴米三石。但有权有势的大户人家纷纷隐瞒人口,国家收不到税,就抬高收税标准,每人五石。恶性循环的结果是小民的负担更重,纷纷逃亡藏匿,国库更空。陶一上任,就在自己从政的小舞台上大刀阔斧地搞改革,他从清查户籍入手,先拿本县一户何姓大地主开刀。何家有成年男丁200 人,却每年只缴20 人的税。何家有人在郡里当官,历任县令都不敢动他一根毫毛。
陶是个知识分子,骨子里是心忧国家,要踏破不平救黎民,治天下,年轻时他就曾一人仗剑游四方。你看他的诗“刑天舞干戚,猛志固长在”,“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他绝不只是一个东篱采菊人。所以鲁迅说陶渊明除了“静穆”之外,还有“金刚怒目”的一面。一时彭泽县里削富济贫、充实国库的政改实验搞得轰轰烈烈。正是:
莫谓我隐伴菊眠,半醉半醒酒半酣。
翻身一怒虎啸川,秀才出手乾坤转!
但是上层整整的一个利益集团已经形成,哪能容得他这个书生“刑天舞干戚”来撼动呢?邪恶对付光明自然有一套潜规则。当年,干部考察时何家买通“督邮”(监察和考核官员政绩的官员)来找麻烦。部下告诉陶,按惯例这时都要行贿,给点好处。陶渊明大怒:安能为五斗米折腰!连夜罢官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