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一切都是公有,需求由政府实施分配。甚至婚姻也是政府考虑到后代的优生而搭配,靓男配美女,胖男配瘦女。又是那个水手归来“海外谈瀛洲”,如同武陵人讲桃花源。这本书同样传遍世界,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又一个里程碑。就幻想理想社会类的文学作品而论,有三大里程碑:《桃花源记》、《乌托邦》、《太阳城》。桃园三结义,陶渊明是老大。
为了追求真实的桃花源,除出书外,还有人身体力行地去实验。1825 年,英国人欧文用15 万美元在美国买了一块地,办起一个“新和谐公社”。这公社规划得十分理想,有农田、工场、住宅、学校、医院。
公社成员一律平等,也是吹号起床,集体劳动,吃公共食堂。没有交换,没有货币。算是一个西洋版的“桃花源”。可惜这个公社来得实在太早,与时下的生产力水平、道德标准相差太远。墙内清贫而浪漫的生活,抵挡不住墙外资本主义金钱、名利的诱惑,维持了两年,实验宣告失败。
但是人们心中那盏理想的明灯总是在轻轻闪烁,在西方这种实验一直顽强地延续着。今天,英国查尔斯王子在一个叫庞德里的小城,也搞了一个“小国寡民”的建设,400户人家,全部环保建材,绿荫小街,各家一色的院落,无汽车之喧嚣,无贫富之悬殊。
桃花源在中国人的心里更是根深蒂固,那个美丽的梦也总是挥之不去。1958年在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度开始了一场人民公社大实验,吃饭不要钱,一如《乌托邦》和“新和谐公社”里的情景,但同欧文的实验一样也失败了。可是实验并没有停止。1986年人民公社体制在全国正式取消后,个别生产力(财富)和精神文明(觉悟)发达的集体仍在坚持着“共产”模式。如河南的南街村,到今天仍是吃饭不要钱。各家用多少米面,到库房里随便领取。那次参观时我奇怪地问:“有人多领怎么办?”“领多了,吃不了,也没用。”“如果他送给外村的亲戚呢?”“相信他的觉悟。”财富加觉悟,这真是一个现代版的桃花源,微型的共产主义。
空想虽然空洞一些,但思想解放就是力量。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幻想,就会静止,就会死亡。许多时候,都是有理想的人比没有理想的人有更多机遇、更多快乐。正如人们总是想象能像鸟一样飞翔,于是有了仿生学,发明了飞机。陶渊明提出了一个大问题,有理想比没有理想好,生比死好,善比恶好,爱比恨好,光明比黑暗好,有追求比没有追求好。自陶渊明之后,这种对未来社会的想象从来没有停止过。到马克思那里终于产生了科学社会主义。《共产党宣言》预言未来的理想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贫富差别,没有尔虞我诈,大家自由地联合在一起。恩格斯给出的蓝图是:“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你看这不就是桃花源中人吗?不过“科学”比“空想”的进步在于,它明确指出这种社会当下不可能实现,要经过一个非常漫长的阶段,马克思和恩格斯告诉人们千万不能心急。
就主体来说,陶渊明是诗人而不是政治家、思想家,他只是以憧憬的心情写了一篇短文。武陵人误入桃花源,陶渊明误入了政治思想界。他万万没有想到他的幻想竟引来了这么多的实验版本。有学者说,如果没有“乌托邦”,社会进步将会停止。物理学分为理论物理与实验物理,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假说够数百个实验物理学家去求证上百年。从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到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就用了40 年。而一个新社会从假说到实现肯定要百倍、千倍地多于这个时间。相比于政治和哲学,文学更富有想象力,陶渊明的桃花源足够后人一代一代地去寻找、评说。(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