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美文趣文

叶延滨:“代笔”是有悠久传统的事情

叶延滨:“代笔”是有悠久传统的事情

2012-03-27 16:31:51

  前些日子,网络上有一场关于代笔的争论。我不写微博,觉得那活琐碎且浪费时间,但也经常看一下网上的热点事件。关于韩、方之间的争论,认真看了,觉得有意思,甚至有趣。方先生是一个较真的人,他发现一个神童故事有了瑕疵,便下定决心要弄明白这个神童的成色有几分。韩作家也有趣,别人一说他代笔,便亮出手抄的原稿来,证明自己是百分之百的“正品”,绝无代笔。其实在今天,什么都可以造出来,何况手写的“原稿”,这一举动实在小儿科了。大家都知道代笔并无“违法”之处,只是要下定决心维护一个神话就太不值得了。我不想就此争论说三道四,有人不相信神童,有人坚持当韩粉,都无大碍,只是让我想起“代笔”其实是久有传统的事情。

  “文革”前,邮电局的门口,有人会摆一张小桌,支一面小招牌,上面写着“代笔书信”。那时候,没有读过书的文盲不少,收到了亲人从外地寄来的信,就有了读与写的问题。潦倒的读书人找不到其他工作时,便有人干起代笔书信的营生。上学时路过邮局,见到代笔者为大爷大妈们写好了信,还会认真读给他们听:“吾儿,来信收到,家里都好,望儿在部队听领导的话……”用的是第一人称,这是正味的代笔。

  上世纪70年代初,我从工厂被借到《陕西文艺》当“工农兵编辑”。除了接待作者,编稿退稿,还要为“工农兵作者”改诗。那时天津有个小靳庄,写诗出了名,于是全中国都在发表农民写的诗。根据我的经验,不少的农民诗都经编辑“代笔”。比方说,一沓子诗稿,只有一句“诗歌本是土中埋”还像句诗,那么,我就再加几句:“我用锄头挖出来。汗洒大地粮满仓,情谱稿纸诗花开。”然后交领导审定,用那个作者的名字,将这首诗发在刊物上。这样的诗,有原作者的“基础”,编辑不是全部代劳而是部分“修改”,用的又是原作者的名字发表。作者满意,刊物又配合了形势完成任务,“代笔”也就习以为常了。为了写得像民歌,那段时间我天天泡在从古到今的各种民歌集子里。记得1973年《解放军文艺》发了我一首《女队长的画》,就是那时学习的一篇作业:“打开门两扇,消息插翅传,女队长的画,要往省上选……”对不起,写得拙笨,以后又没收入集子,这四句后面的句子记不得了。

  这些年代笔成了一个职业:“枪手”。明星们名气有了,要出个自传,要写点心得。请“代笔”代劳,一笔双赢。没有明星,代笔的枪手写得再好,没有人要他的文章;没有枪手,明星的故事再生动也变不成文章。“代笔”成为一种市场潜规则,一个要名,一个挣钱,合作愉快。枪手有各种,代笔也多样,比方说,枪手替大牌编剧爬格子,然后稿费分成;比方说,学生写了论文,导师署名在前联名发表;林林总总,让不少无名的写手找到了工作。

  枪手是挣钱的潜伏代笔,秘书则是工作规定的职业代笔。我在基层时,也当过几天秘书,我知道领导出思想,根据领导的指示,写成文章,再经领导同意,就是领导的讲话和发言了,这种文稿如果发表也是领导署名。因为我们明白,各级政府实行集体领导,主要首长的文章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秘书就是动笔把这结晶变成文字的职业人,无论你的上司是个老板还是个乡长!虽然这几乎是人人都知道的事情,然而也有例外,比方说,有的领导就爱自己动手写文稿,有的领导还有写点诗词文学作品的爱好。当这些文章和作品结集出版以后,人们就有一种兴趣,探求是首长亲笔创作,还是秘书代笔?这种探求,不涉及法律,也不涉及道德,只涉及真相以及真相后面对一个作者的了解。比方说,有人曾置疑大家熟知的伟人诗词有人“代笔”,对此,我不以为然。要不是老人家自己动笔,哪位有胆把“不须放屁”这种字放进“念奴娇”!

  • 相关阅读
  • 拥抱春天

      春天刚来,我怎能让她离去呢  当春寒料峭,山顶的冬雪还未退尽,向阳处的河岸旁、田野边的地楞畔,粉黄色的迎春花早已鼓起小小的嘴,吹响了春天的进军号。这号角一吹,河水解冻了,土壤松散了,喜鹊喳喳叫,麦...

    时间:03-27
  • 影响中国历史的美文:《桃花源记》解读

      《影响中国历史的十篇政治美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每一个多少读过点书的人,都知道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篇只有320 字的散文能流传1 500 多年,家喻户晓,传唱不衰,其中必有它的道理。这篇文章连同作者...

    时间:03-27
  • 孙悟空为什么“混”不过唐僧?

    孙悟空,由一个默默无闻的石猴,到一个大闹天宫直逼玉帝弃位而逃的反封建斗士,其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名动天地,令人热血喷张,扼腕赞叹。...

    时间:03-26
  • 老北京为啥爱看戏?

      老北京爱戏,名闻遐迩,在这片土地上,京剧得以生根发芽,不断发展,成为中华文明的代表,那么京剧为何能取得这样大的成绩呢?  首先,与商业繁荣相关:表演艺术的进步,要依靠商业环境,否则戏班无法生存,演...

    时间:03-26
  • 家乡的万用动词

      “一开口就知道你是**人”“满口的**话”“**的人都这么说话”……我们经常能从朋友的几句话判断出他是哪里人,毫无疑问,各地的方言、口语、语调甚至语言节奏都有着...

    时间:03-26
  • 李雪顺:真诚善良的何伟

      1996年,何伟以志愿者的身份来涪陵教书。我奉学校之命,去重庆接他。当时在他们可选的城市中,涪陵是最偏远的,很多人觉得不解,不知道何伟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  现在回忆起来,当初何伟和他的同伴亚当,可以...

    时间:03-26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