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美文趣文

忧喜胡同故事多

忧喜胡同故事多

2012-04-16 17:10:30

来源:

  胡同是老北京的特色,“胡同串子”是北京特有的名词。“胡同串子”这个地道的老北京词儿,原意指的是乱窜的嫖客。过去,这些游手好闲之人,一早起来先奔茶馆,中午出了茶馆进饭馆,下午出了饭馆进澡堂子,晚上出了澡堂子逛窑子。所以,老北京人把他们称为“胡同串子”。现在,“胡同串子”的意思变了,变成了正经人在胡同里串来串去了。

  我从小生长在部队大院,没有住过胡同。但胡同里那些斑驳而又斑斓的色彩让我着迷,因而没事儿爱往胡同里钻,我喜欢看陋巷、看破院,看老北京的点点滴滴,结果我也成了“胡同串子”。因为成了“胡同串子”,所以才写出《北京胡同》。这本书由我多年来串胡同拍摄的近七百幅图片并配上十万京味文字组合而成。

  北京胡同文化犹如一壶浓郁的普洱茶,越历久越弥香,很值得人们品味。我试图送给读者一把钥匙,让读者开启胡同里的一扇扇大门,因为每一扇门后面,都隐藏着等待后人搜寻的一段段故事。

  图文并茂的《北京胡同》从十个方面加以概述:胡同知识、胡同味道、凄凉拆迁、人文视角、胡同别韵、老外进驻、胡同风情等。

  “胡同知识”写了──四合院门的等级、门当户对的由来、影壁设置的讲究、门墩建造的要求、门环装饰的安排、砖雕设计的寓意、内城九门的功效等等;

  “胡同味道”写了──大杂院里的人,有事儿没事儿各自提溜一小马扎,扎堆就开聊,什么国家事、北京事、胡同事、人家事,没有不聊的。吃饭时也喜欢张家、李家、王家、刘家,每家炒两菜凑一块堆儿合吃。一个八十后说,胡同孩子从小和别人一起拉屎,所以关系特别亲密。

  “凄凉拆迁”写了──胡同里的人说,他们也不愿挤破屋、烧煤炉、上公厕,但是孩子要就近上学,大人要就近上班,老人要就近看病,他们不愿迁到远效外。虽然大杂院里的小平房远不如现代化的楼房住着方便,但大杂院里的那份情也实在难以舍弃。

  “人文视角”写了──抱残守缺的怪人辜鸿铭、鲁迅故居的风雨历程、梅兰芳住过的一条又一条胡同,梁思成为北京城流泪等一个又一个搅人心绪的伤感故事。

  “胡同别韵”写了──八大胡同里赛金花、小风仙的命运,还有老北京的当铺小史,北京穆斯林的过去,胡同里的“三寸金莲”和“小脚侦缉队”,另外还有旧京殷实人家的“中产标准”以及旧时京城“大款们”佩戴的名牌行头。

  “老外进驻”写了──许多老外成了新胡同人。我去过一个法国人租住的南池子四合院,院内鱼缸、花坛、翠竹和凉椅俱全,颇具京味的人文气质,被老外演绎的有板有眼。最妙的是,这个院里住着来自不同国家的八个老外,形成新“新八国联军”大杂院的国际景观。

  “胡同风情”写了──北京胡同的犄角旮旯里,总能找到好东西,随处可发现浪漫,只要你是有心人。什剎海附近有个“百花深处”的胡同,台湾艺人陈升在其著名歌曲《北京一夜》里唱到,“不敢在午夜问路,怕走到了百花深处”。胡同四处都藏着挥散不去的一瓣瓣心香,需要用心去仔细品闻。

  “怀旧余韵”写了──一个88岁旗人老太太动荡的身世和多舛的命运。以小说的形式,通过这个清末大臣孙女沧桑的经历,展现出中国一百年来的个人史、胡同史、国家史。

  我尽最大可能把老北京的历史、风情、掌故、流传等元素融合到书中,动情地展示着那些在胡同里“烦着、熬着、忍着、骂着,同时又快乐着的人们”的生活画卷,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 相关阅读
  • 文学名著开头集锦

      名著之所以是名著,是因为它无论经历怎样的风霜打磨依然散发思想和艺术的魅力。而不少文学名著中的第一句话、第一段话,往往是整部著作的神韵所在。它们或将人深深吸引,或令人陷入深思,使读者欲罢不能。  《...

    时间:04-17
  • 春来了

    这是一个让人兴奋的季节。通过几番拉锯式的交替,寒冷终于退去,大地一下子转暖了。花们是早已准备好,暖气一吹,全都赶着似的开了,像姑娘们等着出嫁一般。大地上到处都是花,桃花、梨花、杏花……...

    时间:04-17
  • 春之巢

      今年的春天像个嗜睡的孩子,千呼万唤都醒不来。立春过后,似乎不见春的影子,最能扑捉春天信息的小草依然睡在冻土里做个冬天的冷梦。我走出这座寒气凛冽的小城,因公去了塔云山,更想在那里寻找春天。然而那里的...

    时间:04-17
  • 春满山乡

      日子,二月三月地过着,气温,却忘记了变化,依然冷冷地,不肯松开通往春天的手。每一天,或者每一段时日,我都会有意识地望望,单位的花园里,或者路边的树木上。我是想望见一丝春天的气息。然而,许多日子,不...

    时间:04-17
  • “朋”与“友”

      “朋”,在古代是一个货币单位。相传五贝为“一朋”,或说五贝为“一系”,两系为“一朋”。《诗经?小雅?菁菁者莪》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菁菁者莪,在彼中陵。既...

    时间:04-16
  • 三岁看到老

      民间有语:三岁看到老。细细想来,不无道理,纵观古今中外那些伟人名流,成功人士,多是少有大志,胸怀千里,从小就与众不同,“野心勃勃”。  最出名的当然是《史记》所载的两位枭雄,看到秦始皇巡...

    时间:04-16
  • 咸阳一夫妇8年写580封情书 欲申报吉尼斯纪录

      “八年时光,二千八百个日日夜夜的守望,两地相思,五百八十封书信的互诉衷肠,只为步入那座神圣的婚姻殿堂。”一个名叫王铁仁的咸阳人,与妻子刘晓华在过去近10个年头书信情书580多封终入婚姻殿堂,为...

    时间:04-16
  • 当上帝不在时

      (一)两个和尚  从前有两个和尚。一个和尚受到富人的接济日子过得很富裕;另一个却很贫穷,甚至填不饱肚子。有一天,两个和尚商量着要去天竺取经。富和尚说:“我要让富人帮我造一艘船,准备好足够的食物...

    时间:04-16
  • “土鸡蛋”让消费者雾里看花

      “健康”“绿色”“纯天然”……这些词汇已然成为当下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关键词。在这样的语境下,市场上“土鸡蛋”“柴鸡蛋”“笨鸡蛋&...

    时间:04-16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