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春雨不像江南来的那么频繁,那么细柔。虽然每年的春雨必来,但总是像一位赴约的佳人一样,姗姗来迟而捉摸不定,方显出一种尊贵与韵味。百花开个正浓,百树翠绿发亮,就盼望着一场春雨能洗尽铅华,万象更新。
也许就在你等的快要失去耐心的时候,忽然一场春雨就这样悄无声息的落在了你的头发、鼻尖和肩上。没有那夏天雷阵雨的急躁与短暂,这时候的春雨就像是观音大士净瓶中的甘霖一样,挥洒之间,洗却了所有的灰尘,连空气都浸润着和风与春泥的味道。吮吸之间飘来一股股大自然的清香。春雨总会带来几样揪动心灵的东西,春雨时节也正是读书的好日子,清代张潮《幽梦影》中有语云:“春雨宜读书,夏雨宜弈棋,秋雨宜检藏,冬雨宜饮酒”。
春雨,有一种天然的魔力,可以使世间一切的心静下来。听着大自然的节奏,所有的纷扰烦乱就那么自然而然的平静了下来。心静自然好读书,所以古人读书、作诗、灵感激发之时,多半在一窗春雨之中,闲听雨打芭蕉之后。故有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之诗。读书之外,缥缈的春雨总是夹带着许多的愁绪。这种愁绪是一种天然或本能的病,或思乡,或怀人,或自苦,或感慨。南宋词人蒋捷有一阕《虞美人?听雨》,写尽了听雨中的人生沧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无论是少年、中年,还是老年,无论是春雨还是秋雨,雨中的心灵总有一种愁绪与感慨,悄然的弥漫全身。这就是雨,这也是雨的特质。雨的形状本身就意味着一丝丝的牵挂,从天上直到人间,难怪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总是会有无限的愁绪与诗情缠绕其中。
其实,除了倾听春雨之外,春雨是需要亲自感受的,我也并不愿意在窗前一坐到天明,我更希望能够漫步雨中,敏感的接受那雨的敲打,春雨是温柔的,“润物细无声”说的就是这样的形态。对于文人来说“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或许是一种归宿;志南和尚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又是一种洒脱风尘的姿态;现代的文人多情,或许会想到春雨中的一段故事,一位佳人,戴望舒《雨巷》中的佳人则是春雨最美的脚注。而对于黄土地上的父母,对春雨则是一种敬畏的态度,以一种祈祷的姿态,盼望着春雨的到来,因为刚睡醒的麦苗等着春雨的浇灌。一场春雨或许更是一家的温饱。这就是春雨的姿态,滋润万物而仪态万千,让人敬畏与思念。(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