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历史八卦微博结集而成的《一个都不正经》,将诸多MSN签名加微博段子汇集而成的《俗话说》,到《围脖时期的爱情》《精神病学院毕业生》《蔡澜微博妙答》《非常道2》等,近年来一系列“微博体”图书相继出版。一时间,“微博体”图书成为出版界和读者追捧的潮流。
140个字的只言片语,虽然有的不乏调侃和幽默,但更多的是边角料,缺乏完整的故事和逻辑,由此拼凑而成的“微博书”到底有多少文化价值?能否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或许彰显了某些个体的风采,但终究是思想的碎片,文化的边角料
用“琐碎的自恋”来形容“微博体”图书,估计尚可算是合适。哲学里常常这样描述智慧,即用最简单的语言描述一个十分深刻的道理。这种“最简单的语言”若用今天的“微博体”出版,一定会洛阳纸贵,因为那是智慧的结晶。
遗憾的是,当下多数 “微博体”图书,既非面向低幼儿童的大字单句读本,也非充满至理名言的精华辑录,大都是瞬间的思维和感受的片段,而且有的已琐屑到只是对个人经历的絮叨而无法“高于生活”。甚至有的“微博书”已蜕变为个人“广告语”的集合。时下,颇有些明星大腕热衷出版这类“微博书”,要把自己的微博语录、拉拉杂杂的感悟结集出版,其在乎的并不是这 “新作”的质量,而是“新作”出版时媒体的曝光和炒作,公众的眼球效应。正因这种自恋情愫和功利目的,使“微博体”常常过于琐碎,以致带给我们的往往不是智慧、思考、美感而大都是以自我为本源的碎片拼凑,内容看似华丽,读后却无所受益。
2011年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的第9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国民人均阅读图书、报纸和期刊分别为4.35本、100.7期(份)、6.67期(份)。数字时代,电子媒体对传统书本阅读的冲击不言而喻,当人们追求快速便捷地获得信息,更多将阅读作为功利的手段和娱乐的目的时,“微博书”这类“知识快餐”堂而皇之地登上图书畅销榜,迎合大众口味,受到热炒和追捧,也是一种必然结果。
“微博书”,偶尔看看不妨,权当娱乐放松。但若长期以此为精神食粮,恐怕会造成年轻一代人营养不良。现在不少人既不想看大部头书,也不愿看经典,一来觉得读大部头书辛苦,二来觉得读经典无用。这种对阅读的功利化的思维,将大大影响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存在状态。
“微博书”或许彰显了某些个体的风采,但终究是思想的碎片,文化的边角料,不足以成为精神大餐。阅读决定了一个民族未来的命运。对“微博书”阅读引发的反思,意义在这种图书样式之外。(宁波)
“微博书”对读者来说只是换一种介质在阅读微博,而不是在真正地读书
笔者曾在书店的推荐榜上,被一本标题新颖的图书所吸引,书名已记不太清,主题是说用微博来写世界简史。走马观花翻看了几页,大致内容是作者用了微博140字的形式来书写一段段世界历史上的事件,但看过之后并没有留下什么很深刻的印象。
掀开最近热销的“微博体”图书外表的潮衣,我们发现,它其实只是借用了纸质的载体,而内容在本质上还是微博。仿佛是新内容与旧载体结合诞下的混血儿,“微博书”对读者来说只是换一种介质在阅读微博,而不是在真正地读书。
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精神需求。浏览微博,是为了了解信息、寻求放松娱乐。但当我们想真正地学习一门知识、欣赏一个故事时,则会选择看书。当然,今天不少纸质书已经电子化,但这只是载体的改变,书的本质还是存在的。至于需要不断被刷新、被转发的微博,如果被禁锢在一本静止的纸质书中,则恰恰失去了微博本身快速更新的特点。现在市面上一些热销的“微博体”图书,除了笔者所看到的用“微博体”来改编一些故事以外,大多都是简单地将一些大家都看过的微博段子搬到纸上,只能说具有存档意义,并没有太多文化含量。因此,“微博体”图书这种新内容与旧载体的嫁接,并没有创造出一个优生的“混血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