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质书籍与电子信息给人在阅读的感觉上有着本质的区别。纸制出版的图书适宜让人沉静地、系统地阅读,当人们一页页地翻过书页时,是在一点点地汲取文化的营养。而电子信息,则是喷涌的、跳跃的,让人在阅读时要不断适应变化、寻找刺激。换而言之,纸质书就好像一道需要细嚼慢咽的中式大宴,而微博则是狼吞虎咽的洋式快餐。那么,“微博体”图书就好比将洋快餐拿上了中餐圆桌上来要慢慢吃一样,就显得有些另类、奇怪了。(金真)
如此热衷制造文化垃圾的出版社,病得不轻
真是没有料到,“著书立说”上瘾的名人们而今盯上了微博——不仅“网络红人”将自己的八卦微博段子结集,一些有头衔的人物也跃跃欲试,公开表示准备把自个的“微博语录”整理成书出版。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著书人与出版社各有所图,原本不关他人的事。可既然出书是要公开发行,要将价值计量的码洋兑现成白花花的银子,那就免不了引来公众的评头论足。
以拼凑为特点的“微博书”有没有营养,只要到网络上查查那些名人们的微博就知道大概。以我的体会,微博上虽然也不时能够看到好玩的文字、新奇的见解,但从总体上看,却犹如墙壁涂鸦之作,不过是个人随兴所致、东拉西扯的涂抹。即便是名人的微博,其中大量充斥的也是碎片化的信息,虽然有的文字似乎也沾了点文化气息,但拆穿了看只不过是新瓶装旧酒,重复别人和自己早说过的话。
不妨摘某网络红人的一段博文给大伙看看:“古撒玛利亚法律规定:旅店主没有向顾客提供足够数量的啤酒将会被砍手。缺斤少两这事杜绝了,但不良商贩的智慧是无穷的。不就是保证斤两吗?我往里掺东西。到了公元400年罗马民法规定:掺假食品将被驱逐出境或当奴隶。智慧继续无穷,不良商贩不缺斤少两也不掺假——丫卖变质的食品……”。如此“著书立说”——变花样抄书、道听途说,会不会让阅读者“营养失衡”,甚至更给大脑和思维素质造成伤害?
出版物的精神属性,决定了它承担着文化传承和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那些酒足饭饱之余的网上撒欢,却能成为出版社追逐的热门,这不能不引人想:如此热衷制造文化垃圾,我们的出版社是不是病得不轻?(李北陵)
让人质疑的并不是 “微博书”碎片化的形式,而是它不严肃的创作态度和视角
我并没有过阅读“微博体”图书的经历,对于微博这种沟通工具,我也一直若即若离,这也许是我对于“碎片化”发自内心的拒斥吧。
弗洛姆曾经说,人的生活实践决定了人的社会存在、个人意识及无意识。生活在“微时代”中的现代人,如果不加质疑便接受了 “碎片化”这种生活方式的话,那么现代人的认知和情感是不是也会被割裂成碎片呢?
在“碎片化”进程中,从个人到社会,当大多数人的行为、心理、情感被引向同一个方向时,便形成了与现代社会相应的弗洛姆所谓的“社会性格”。而这种“碎片式”的社会性格,对于社会发展的大局是否会起到推动作用,对于个人的成长是否会有所助益,这是我所怀疑的。
谈及创作,“微博书”让人质疑的并不是它本身碎片化的短小形式,而是它不严肃的态度和视角——我不知道140个字究竟能承载多少信息量,或是道理,或是故事,或是人情是非,但是我知道,如果打酱油、瞎掺和、乱弹琴、冷嘲热讽、旁观者清的话,这些字数是远远够了。当这样的内容,因被经济利益所驱动而成为实体书在市面上发行的话,当这些书成为文化消费的热门的话,这真是文化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