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并不是要否定 “微阅读”,而是要重新审视“微博书”的创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短小精湛的集子,像 《世说新语》、《小窗幽记》等等,它们言简意深,让人百读不厌,在只言片语中,凸显了以小见大、滴水窥海的意义。(李子凡)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传统阅读,读的是智慧和品位,“微阅读”,读的是时尚和消遣
“微博体”图书的出现,是微博时代的必然产物。
一方面,它没有完整的故事和逻辑,一面世便遭到诸多抨击,指其粗制滥造、读来味同嚼蜡,另一方面,它言简意赅,只言片语中饱含调侃和幽默,受到诸多读者的追捧。
笔者的背包里就放着一本 《蔡澜微博妙答》,没有长篇大论,也没有繁冗的文字,情节和观点往往是一语中的、干脆利索,在站台候车的时候开卷一览、在食堂等餐的时候翻开看看、在公园等孩子玩耍的时候瞧上几页,感觉整个身心都在字里行间得到了很好的放松,挺不错。
当然,笔者身边亦有不少讨伐这些“微博书”的朋友,他们指控“微博书”东采西撷,忽中忽外,缺少内涵,缺乏严肃,读来浪费时间和精力,不要也罢。
综合看来,其实还是那句老话,“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有人爱传统的,有人爱潮流的,有人爱深奥的,有人爱浅显易懂的。所以,对我们这些看客而言,着实不必去为此而争论不休。他们出他们的书,我们随我们的性:合口味了,就读;不入眼了,就不读。这么简单、自由、惬意的事,何必弄得那般复杂而难受呢?
再者,我们即使辩得天昏地暗,当下的事实还是事实。传统阅读,读的是一种智慧、一种品位;“微阅读”,读的是一种时尚、一种消遣。有诉求才有市场,“微博书”之所以存在,正因它有它的阅读群。
所以,我们与其争来辩去,不如省点时间,选本自己喜爱的书,找个自己喜欢的地儿,阅读自己喜欢的字字句句。(崔红玲)
网言网语
网友whiteship:《微书话》不过是新瓶装旧酒,网上30多块买的。244页,每页是两条“微博体”。当初看它定价奇高,以为作者能把140个字拧成花来,谁料不过几句流水账,或引几句书的内容评论云云,非圈内人读来实味同嚼蜡。
读者“蓝手套”:虽然我很喜欢蔡澜,但也不能这样出书来哄人啊。都是微博上蔡澜回答网友的提问,闲暇翻翻尚可。
网友“生鱼片熟了”:有《非常道》珠玉在前,作者应该更珍惜自己的羽毛,没必要赶出一本《非常道2》。
媒体人士:传统阅读主要传递的不是信息,而是智慧。“微阅读”则主要传递信息,契合了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需要,或许这种新的阅读模式可能成为激发新文体的动力。
网友“格格乌”:现在很多人都没有时间阅读,“微博书”可以不费时间不费力很快读完一本,不仅了解到很多的资讯,还能博得读者一笑,不失为一种娱乐放松的好办法。(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