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的时候,领导安排说,组织一次竹林关采风,你拿个方案。话毕,我有些激动,不为采风本身,只为竹林关这个地方。竹林关是丹凤县的小江南,自古这里商业发达,经济繁荣,土生土长的竹林关人,男人勇敢潇洒,女人漂亮聪慧,是县域内出能人的地方。近几年沪陕高速开通,这里更是交通方便,物流快捷。尤其2010年的7·23水灾,使这个古镇因祸得福,省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点持续投资,各种项目的示范达标都愿意安插在这个朝气蓬勃的地方。因而今天的竹林关,旧貌换新颜,没去的时候让人充满神秘的向往,去了之后就不想回来,想反反复复地驻足、留恋,还想一次又一次地探望、追寻,似有一根线,时时刻刻地牵着绊着,等闲了、闷了的时候,就会跃然而起,就会冲动中约三五知己,或邀亲朋好友,一起前往,一起分享。
时间、人员、车辆、路线、话筒、天气等一应联系好后,也是一天中该歇息的时候了。
第二天早上,我七点就出了门。在办公室忙了一会儿,约摸采风人员该到了,就拿着方案上的名单去了乘车地点。其时,他们——我的那些书画、摄影、文学界的老师朋友们,男男女女地坐了一车,我按名单一一清点,招呼没上车的尽快上车,在确保没有人员遗漏的情况下,四辆车子,先后出发。
上高速时,坐在另一辆车子里的领导来电话问人数多少,之前我已做好统计,就如实汇报。车子在沪陕高速上奔驰,我因为要想一些细节,没顾上环顾疾驰而过的两边风景。同车的朋友说这个村子好玩,那个地方是什么厂子,我一概没注意看,也不清楚这些村子、厂子所在的方向和位置。也许因为思想没闲,没觉得,出了洞子,绕过山湾,就到了高速出口,美丽的竹林关就在江对岸。
镇领导带我们去了最近处的陕南移民安置点,整齐的街道,划一的房子,别致的风格,优越的享受,都让我们感叹和向往。漫步在宽阔的马路上,春风荡漾,和煦的阳光扑面而来,让人联想到即将要生活在这里的百姓,日子一天比一天更舒心,更美好。
下一站,自然是美其名曰的桃花谷。其时满园花开,鲜艳芳菲,粉的桃花,红的紫荆,白的梨花,黄的连翘,与地面上蓬勃而起的绿莹莹的三叶草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美妙无比的田园风景图。刚好前一天下过小雨,地面上的湿气,花草上的水珠,以及清新而透明的空气,让人芳香扑鼻,身心舒畅。我的朋友们,他们或拿起相机,对准镜头,或手拉手肩并肩地站在一起,摆出优雅而好看的pose。他们三三两两,有说有笑,尽情地徜徉在这迷人的地方。这是水利水土保持的示范点,是科技的智慧与结晶。
其实,桃花谷的美,只是其中一部分,科技园、生态园、农业园,它们不一而足,各具情态,让美和智慧交融与碰撞。
密布的竹林,整齐的台阶,诗意的亭子,仿古的阁楼,独特的设计,精到的实施,写意的山水,以及那匠心独运的曲水流觞,让秀美的桃花谷赞声一片。站在回环的长廊放眼望去,“一鸡鸣三县,两河注一关”的竹林关如一块淤出的宝地,养育了一代又一代聪慧的竹林关人,一幢幢白墙青瓦的楼群,摩肩接踵地密布在丹江两岸,高速公路的出口,犹如几条优美的彩虹,错落地蜿蜒在丹江之上。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她的过去令人叹服,她的现在让人迷醉,她的未来不可估量,她是镶嵌在丹凤版图上一颗闪耀的明珠。
在竹林关,还有个地方让人遐想,那就是桃花寨。顺着规整的石梯而上,两边是茁壮的树木,满眼是迷人的景色,头上是热烈的阳光,身边是荡漾的春风,心中是痴情的向往。个把小时的登临,已近山顶,可惜修建施工,不能前往。我遥想,桃花姑娘之所以住在高远的山顶,一定是因为,山下挤挤挨挨的桃花虽花期短,但留恋驻足者络绎不绝,那些流转的目光,那些唏嘘的感叹,会让人心乱;而她,即便秀色融融,即便倾国倾城,也有年老色衰之日,于是守住静好岁月,守住内心的平和与简静,拒绝染尘的眼眸,拒绝铅尘与浮华,用一生去等待,也许没有结果,也无憾。不由想起了叶芝的《当你年老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