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秦岭南麓的商南县,是我终生难忘的地方。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我们一批从学校毕业的学生被分配到这里工作,在这里我整整度过了二十个春秋寒暑。虽然调离商南也己二十多年了,但总是忘不了在这里工作生活的岁月。这里留下了我们青春的身影和艰苦奋斗的足迹,这里有熟悉的同学同事和朋友,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给我留下了永远难以抹去的记忆。魂牵梦萦常思念,山水人情难忘怀!
2013年3月中旬,我与崇轩、满洋、小平夫妇,终于重新回到阔别多年的商南县,探望老友,游览县城,看到商南县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不由得令我们感慨万端。
还记得过去商南县城的模样吗?六七十年代街道狭窄,房屋低矮,沙石路面,那时的邮电楼和县面粉厂加工楼、接待旅客和会议的服务楼算是县城的高层建筑,商业网点食堂商店,屈指可数。后来街道拓宽,新建了不少楼房,但县城规模仍沿续在原有的范围之内。八十年代初著名作家贾平凹采风到商南时,以老东西二街、文化街和穿境而过的长坪公路(现称长新街)为三横,以贯通南北的南大街为一竖,用“王”字的笔划形象准确地勾画出当时县城的轮廓。
这次我们故地重游,看到县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县河河道裁弯取直,一座宽阔的钢筋混凝土大桥把老县城与东岗区连成一片,城区范围大规模地向南向东拓展,东边己超过二华里外的富家沟,南边已发展到距老县城七华里的仁家沟附近,北边沿官坡新修建了北环大道,城区面积已扩展到10.8平方公里。县城老街不仅拓宽而且增加了多条街道,电影院西侧建成了一座大型农贸市场,原副食公司百货公司大院中间又开辟成一条新商业街,在原饮食服务楼旧址新建了八层高的商南宾馆,所到之处高楼林立,我曾工作过的县面粉厂和比邻的农械厂旧址上己矗立起二三十层高的住宅楼。教育事业大发展。在原有商南县一中、二中的同时,又在城南的丘陵地带新建了商南县鹿城中学,这是一座按现代化标准建设的全日制中学。我们有幸进去参观,只见教学楼和学生公寓楼有七八栋之多,篮球场和四百米跑道的大操场都是用塑胶铺就,校园环境十分优美,据说为修建校园削山填沟投资达3亿元之巨。在仁家沟又参观了高档的别墅区,三层独立的小楼房十分整齐地建成一排,楼宇飞檐画栋,一派江南建筑风格。公共设施己具规模,城市功能日臻完善,火车站广场、和瑞广场、商南文化广场、鹿城公园、滨河公园等陆续建成,提升了城市品位和市民的幸福指数。尤其是在二道河新建的商南文化广场占地达七万平方米,十根石雕柱气势恢弘,广场周围绿树环绕,景色宜人,健身器材完备,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场所。每当夜幕降临之时,万家灯火,一片辉煌景象,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于大都市里一般。看到这突飞猛进的变化,使我深感惊讶,对照过去认不出你,商南古城换新衣!
再说交通,这曾是制约商南经济发展的瓶颈,也是留不住人才的要害所在。过去商南县通向山外只有一条过境的长坪公路,盘山绕行,险象环生,每到冬季大雪封山之时,班车停开。县境内东西走向的丹江把商南县分成南北两大部分,县城通向赵川、白玉的两条沙石路况更差,经常发生水毁塌方道路中断现象。当时我们这些外地来的学生多么盼望交通条件改善,使我们下乡工作方便,春节回家也能早日与亲人团聚啊!
这次我们回商南驱车先走了一段沪陕高速,又从商州走312国道抵达县城;返回时从商南到西安全部走沪陕高速,遇山穿隧道,遇水有桥梁,一路风顺,仅用了三个多小时就到达西安,道路宽阔平坦,愉悦之情难以诉说。沿途经过的乡镇村庄大都盖起了两三层的楼房,土墙瓦屋已很少见到,昔日的毛草房舍早已不见踪影,经济的发展使农民生活居住条件大为改善。听商南的朋友讲,如今县境内早己实现了乡乡通公路,湘河红鱼口和过风楼两座大桥把丹南丹北连成一片,又开通了商南至湖北郧县、新庙至河南木家垭两条省际断头线路。在公路建设大发展的同时,西(安)合(肥)铁路经过多年艰难修筑业已通车,除过往客货车外,西安至商南每天对开一趟列车,商南火车站修建在城北半坡之上。312国道的拓宽升级,高速公路和铁路相继建成通车,给商南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山货特产源源不断地运往外地,也为农民外出务工和旅游观光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条件,从此商南县告别了闭塞,走向了繁荣富饶的小康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