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美文趣文

漫话拉林子

漫话拉林子

2013-05-02 11:36:32

  “拉林子,穿裙子,一脚蹬倒尿盆子”!这是清末至民国初期,流传在商州东乡民间的一段顺口溜,折射出了拉林子人,在剧烈的社会变革面前,呈现出的一种矛盾状态,是褒是贬,各有说法。但至少说明一点,拉林子村的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是骨子里早有的。

  拉林子的村名记载出现较晚,最早见于清末《陕西商州直隶州乡土志》,在水道《丹水》一节中,有这样的记载:“拉林子十五里许,大面河水北来注之”。民国版《续修商县志稿》在河流志中,也有同样的叙述。真正具有权威性的记载,出现于九十年代出版的《陕西省商州市地名志》,在第二章行政区划和居民点里这样写道:据清乾隆十一年寇姓祠堂碑文记载,拉林子村,因村西有白蜡树林而得名,后为了书写方便,改“蜡”为“拉”。清代,拉林子村属于东华里,民国时期,属于东一区东华乡,建国初期成立了拉林子乡,后来统一归建于沙河子乡,也就是现在的沙河子镇。

  拉林子村是一块风水宝地,据当地老年人讲,拉林子村的地形,好似停泊在贾坡边的一叶小舟,船头北枕贾坡,船体上翘,高出地面;船尾南饮丹江,若隐若现,半沉江面;船体西侧,紧贴大面河河谷,由于河水常年冲刷,形成了一道南北走向的大土丘,上面长有一片白蜡树林,拉林子村名也由此而启。这里过去的老房子,大都背靠船帮,坐西向东而建;船体东侧,是贾坡自然延伸出的一道土墹,与西边土丘相对,房子坐东向西,与西边船帮上的住户相对而居;船体中央,是一条长约七百多米,宽约三百米左右的槽型地带,长此以往,由于丹江河床自然沉降,这里就成了村里人的聚集中心,始于乾隆年间的寇氏祠堂就建在这里,成为了村子里的一个见证。

  拉林子是古老的商于古道上的一个重要站点,在历史的进程中曾扮演过重要角色,从一个侧面,记录了商州社会古往今来的兴衰、变迁及发展。

  过去,出了商州城东门,过了爬楼山,就到了拉林子,这里是商于古道上旅客出入城必经的歇脚点。据民国《续修商县志稿》卷八,交通志县乡道路载:“由县治东行二十里至拉林子,又二十里至白杨店”。在驿递递步哨中有“县城,陈家墹,拉林子,大儿窝”的记载,证明了拉林子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拉林子集市开启于什么年代,没有记载,据推测,这与清中后期,南北二山开始有人居住,促使商州人口大量增长有关。但拉林子集市的迁移时间却有明确记载,上世纪九十年代,由陈永年主编的《沙河子乡志》卷一,大事记里有“清光绪二十年(1894),沙河子集由拉林子移至沙河子街至今”一说。拉林子集迁往沙河子后,这里的“露水集”还长期存在,一直延续至上世纪六十年代。据当地老年人讲:拉林子集市当年十分繁华,每逢一、四、七日,方圆四十里内,东至张村寨,西至爬楼山,北至龙王庙,南至上官房的人,都在这里赶集。到了民国初年,这里仍店铺林立,比较有名的店铺有寇汉民的染坊,寇彦发的烧锅加染坊,冀再娃的烤馍炉,寇忍娃的中药房,马江、寇升堂、寇学才的三家骡马店等。据说,那时的集市除交换农具、牲畜外,主要以粮食主导市场,这就产生了粮斗和升子,执掌大斗和升子的人,就是这个市场的主宰,代表着公正和权威。拉林子集的粮斗和升子,后来被送到沙河子街,进而也渐渐地被沙河子集所替代,拉林子集只成为老年人街谈巷议中的一个话题。

  进入上世纪七十年代,拉林子人又美美地风光了一场。“文化大革命”后期,遵照中央“支左、支工又支农”的精神,商县当时仅有的一支武装力量进驻拉林子村,这在那个狂热的年代,有了一支武装力量的支持,可算是天上掉下的一块大馅饼,拉林子人呼风唤雨的日子真正到了。

  • 相关阅读
  • 儿子帮我凑车费

      我这个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毛手毛脚丢三落四,昨天晚上下班回家,竟然把包落在了办公室,害得我担心了一晚上,以为是落在了公交车上。今天上班,我又忘了带钱,买早点时,才发现兜儿里只有三块钱。一块钱给儿子买...

    时间:05-02
  • 故地重游话巨变

      地处秦岭南麓的商南县,是我终生难忘的地方。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我们一批从学校毕业的学生被分配到这里工作,在这里我整整度过了二十个春秋寒暑。虽然调离商南也己二十多年了,但总是忘不了在这里工作生活的岁月...

    时间:05-02
  • 泛舟仙娥湖

      对于仙娥湖,我并不陌生,来来回回也是去过几次的,有时是去那里的农家乐就餐,随便逛了逛,也有约朋友玩过几次。但每次游玩景色不同,心情不同,感受自热也就迥异了。起初对仙娥湖的感观只局限于她的外在,印象...

    时间:05-02
  • 玉兰花开

      院子里的玉兰姗姗开放,我驻足良久,欣喜若狂。近几天心里的阴霾一扫而光,喜悦如同春塘水,溶溶曳曳。前几天,在上下学的路上,我见过供电所、派出所院中的白玉兰,一树灿烂,惹人注目,但是也仅仅是惊诧罢了,...

    时间:04-28
  • 在张村小学办“共产主义学校”的回忆

      1958年是我国全面开展“大跃进”的年代,各行各业人才奇缺,教育战线也不例外。为了弥补人才匮乏,只能从各学校择选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经过短期培训,充实到各学校去任教。我就是经过培训后于当年九...

    时间:04-28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