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花屋是陕南建立最早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它坐落于清油河镇两岔河村的刘家湾,距县城约30公里。
早年,刘家花屋是当地财主的私家庄园。共有房屋五间,建筑艺术精良。1935年5月16日,豫陕特委书记郑位三、豫陕游击师司令方升普率豫陕游击师第三大队进入清油河刘家湾,思想进步的财主果断让出庄园由红军游击队居住。同年5月19日,红军在刘家花屋召开1200多人的群众大会,郑位三亲自主持并讲话,宣传红军的政治主张及建立鄂豫陕苏区根据地和成立苏维埃政府的重大意义,号召群众推选能够代表穷苦大众利益的苏维埃干部。经过群众选举,郑位三宣布成立刘家花屋区苏维埃政府和领导人员名单。自此,中共豫陕特委在刘家花屋“苏维埃政府”成立,并建立了赤卫军游击队。
刘家花屋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后,组织当地农民帮红军、当红军、打土豪、分田地,搞得轰轰烈烈,热火朝天。还广泛发动群众,建立乡村苏维埃,先后于5月22日成立丹凤县梨园岔苏维埃政府(后为区苏维埃),5月28日成立祝家店乡苏维埃政府,6月18日成立沙坪乡苏维埃政府,同时建立起了乡苏维埃赤卫队。刘家花屋区苏维埃政府以两岔河为中心,北至丹凤的桃坪,西至丹凤梨园岔,东到富水镇,南至毛河、姻脂河,幅员面积达700多平方公里,人口14000多。刘家花屋区、乡苏维埃在特委和红军领导下,开展打土豪、分田地为主要内容的土地革命斗争。
苏维埃赤卫队积极开展武装斗争,打击敌人,保卫新生的革命政权。1935年8月下旬,豫陕特委在刘家花屋召开会议,决定把刘家花屋建成县苏维埃政府,确定了干部人选。特委在抓政权建设的同时,在刘家花屋区苏维埃发展了3名党员,建立起刘家花屋党支部。但是,因为红二十五军主力已离开鄂豫陕边区西去北上,国民党即调集二十多个团的兵力,联合地方民团对苏区进行大规模“划区清剿”,企图彻底摧毁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刘家花屋苏维埃政府组织赤卫军和人民群众,一方两进行反围剿斗争,一方面 寻找鄂豫陕游击师,特委和游击师带领一部分赤卫军转入外线作战,此区的苏维埃政府便同其他区、乡苏维埃政府一同遭到敌人的破坏。
在保卫根据地的斗争中,区苏维埃主席姚胜亮、赤卫军队长李春银等七名干部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国民党地方势力把刘家花屋视为“红军窝子”,进行残酷的“清剿”,有二十八名干部和群众惨遭杀害。1936年2月,苏维埃遭敌破坏,停止活动。然而,革命的火焰是扑不灭的,根据地人民坚持着不屈不挠的斗争,直到全国解放。
从古色古香的刘家花屋房屋建筑中,仿佛能看到当年苏维埃力转乾坤的豪壮场面。距此不远的姚家湾便是当年鄂豫陕游击司令部和赤卫军队部的驻地,当年挺立在司令部门旁的一棵冬青,今天仍然郁郁葱葱,绿荫匝地。
新中国成立后,勤劳的刘家花屋人民重建家园,日子越来越美满,富裕起来的农民把新房从刘家花屋一直连接到姚家湾。清澈的清油河和油瓶河,宛如两条丝绦,把山村装扮得更加美丽。闲暇之时,县城和附近的人们常到这里游玩,观景,瞻仰。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风光秀丽,气候宜人,盛产木耳、香茹、黄花、猴头、天麻等山珍、药材,尤其盛产山竹。这里的人们是好客的。特别是现在,这里还有当年赤卫军老战士和全国解放后解甲归田的老红军。他们会滔滔不绝地给你讲述当年红军的战斗生活,会使你受到一次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杜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