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建平的《乱世中的人性》出版了。该书以五代十国中的比较有代表性,性格也比较复杂的几个人物——后梁开国皇帝朱温,后唐庄宗李存勖、宰相郭崇韬,“不倒翁”冯道,吴越国王钱镠和“风流学士”陶谷等人生经历为主线,展示了五代十国这个中国历史上的“乱世”风起云涌的场面,其间穿插各色人物扑朔迷离的命运归宿和发生在人物之间曲折诡谲、纷繁多变的故事。
史学也是人学,历史是由活生生的各种各样的人物共同创造的。解读、研究和考证历史,归根结底是解读、研究和考证历史上的人物,揭示出人性的丰富、复杂和光辉、丑恶。与太平岁月相比,人性的变化在乱世中展示得尤为充分。例如,朱温,是一个泯灭人性,以残害他人为乐事的恶棍、无赖,何以会在血泊中战胜一个个对手,最终由泥鳅变成了猛兽,葬送了大唐王朝,成为胜利者、成功者?李存勖,英姿勃发,骁勇刚烈,何以当上皇帝后便放纵多欲,奢靡腐败,激起民怨,最终死于非命?郭崇韬,擅长于出谋划策,懂得抓住时机建功立业,何以在功成名就之后会遭受他人猜忌、暗害,结果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冯道,恪守儒学的原则,又不为儒学的迂腐与空虚所束缚,以清醒和机敏甚至圆融,保持人性意识,尽自己的力量为百姓做一点善事,何以一直为后人诟骂不休?钱镠,年轻时性格刚烈残忍,杀人不眨眼,何以会在晚年时变得平和,“爱民下士,留心理道”,体恤民生?陶谷,心灵龌龊,行为卑鄙,是一个缺德的文人,何以被当时舆论视为“俊彦”、“精英”?
作者不仅在书中提出了这些问题,而且对形成这些问题的背景以及前因后果作了详尽的叙述,对这些人物在历史事件过程中的人性变化作出了深长的思考。
人们关注历史,通常只是注意历史在前行时卷起的惊涛狂澜,较少关注惊涛狂澜之中或巨涛过后,各种人物在其间经受蟒身蛇舌般舔噬后的人性变化。其实写出这些变化让人们了解这些变化不仅具有刺探历史幽暗的深度,也具有美学价值,与文学作品相比,同样摄人心魄。作者以一种人文的述说方式,痛快淋漓地揭示出一些人物的卑劣、龌龊、无耻和可恶,并且探寻形成这些卑劣、龌龊、无耻和可恶的深层次原因,引经据典,说古道今,批判丑陋,鞭笞邪恶,为后人鉴。例如在《乱世中的人性》第二章《半截子英雄——李存勖》中,在分析后唐庄宗李存勖败亡的原因时,作者写道:“权力就像一种放大器,人的缺点或者说人性的弱点如放在权力的宝座上往往会放大数十倍、数百倍。”“喜爱别人逢迎,纵情多欲和滥用权力是人性最突出的弱点。普通人因条件限制,影响力有限,即使有这些弱点,也不致产生大的危害;但是坐上高位者,大权在握者,尤其是至高无上的皇帝,其人性的弱点若不加以约束控制,将会引发巨大的社会灾难。”
在揭露一幕幕的血腥、一汪汪的伤痛的同时,作者还努力从幽暗的角落里探寻一缕缕亮光,感受一丝丝温情的绚丽。有朋友认为,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云,“我们今天剖析历史人物人性中的卑微与崇高,无非是要揭示历史的真相,鞭笞丑恶,弘扬美好。因为社会的进步,毕竟得依靠美好的人性去推动。这本拙撰定名为《乱世中的人性》,出发点就在于此”,道出了作者的心声。
现在写历史的著作很多,一些人为了博眼球,采用戏说的手法,这与过去教条式的写历史比较,在贴近读者方面是一种进步,但是戏说过了头,未免会失之油滑。有的甚至不辩是非曲折胡编乱造,这就更为离谱。建平兄曾和我谈起撰写《乱世中的人生》的初衷,是在三四年前,张艺谋和冯小刚的两部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公映,编导者都声称这是发生在五代的故事。建平在五代史方面曾经花过一番功夫,写过一些随笔和人物评论。他认为这两部电影中的故事与五代历史完全不相干,而且故事内容也不扎实。在交谈中,他对近年来有关历史题材的电影和电视连续剧,或是“戏说”,或是篡改历史、歪曲历史都很反感。作为一位史学工作者有责任将历史的真相告诉读者,还历史的本来面目。在朋友们的劝说下,他决意撰写这部五代人物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