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乱世中的人性》我读后感觉,既对历史叙述坚持了应有的庄严虔诚,以良知和正义对历史人物作出爱恨悲悯的评价,又避免了刻板、僵硬和了无生趣。作者对于历史细节的述说,保持了真实、精准,又生动活泼,议论风生,情趣横生。作者不囿于史实,不堆积史料,落笔随意,挥洒自如,放得开,收得住,深入浅出,颇有文采。尤其令人称道的是采用夹叙夹议手法,有些段落的议论相当精彩。在该书第一章《无赖当上皇帝的传奇经历——朱温》中,当朱温兄长朱全昱见其弟当上皇帝依然是烂醉豪赌,一副无赖相,拍案而起,大加责斥,不辞而别,回到老家“竹杖芒鞋,杳然自去”,过着清闲的生活。作者议论:“古今中外,无论什么地方,都有攀附高枝的人,一些人苦心钻营,攀龙附凤,千方百计交结、巴结权贵,以此为荣。亲族好友中如果出了权高位重者,那是了不得,不仅引以为傲,而且自己的身价也陡增百倍,有的人还会藉此作威作福,为非作歹。遑论自己的亲弟弟居九五之尊,做了皇帝,自己就是权势显赫的当朝皇兄,从此以后,享受不完的荣华富贵。”类似这样的妙语佳句,每一篇都有好几处,读来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我认识建平三十多年,他供职于上海电视台,爱好文史,善于思考,勤于笔耕。先后出版《大明王朝之谜》、《大宋王朝之谜》、《盛世风云——探秘大唐帝国》等著作。他不是专业的史学工作者,但是,据我所知,他的治学是认真的,落笔是严谨的。五代历史较为复杂,当代研究的人不多。为此,他读了新旧《五代史》、《资治通鉴》、《五代史补》、《五代史阙文》、《十国春秋》、《北梦琐言》等等正史、野史和笔记。他说,史学著作也要有文采,引人入胜;也可以有情节,但不能虚构,无中生有。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见解。这就必须下苦功夫,认真读书,搜集资料,在扎实的史料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提出自己独到的观点。
在该书第四章《“不倒翁”冯道》中,作者叙述了冯道在五代仕四朝,事十帝,当过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个朝代的宰相、太师的经历,也指出后人对他的评价分歧很大,贬之者说他是“奸臣之尤”、“无耻之极”,褒之者称他为“圣徒”、“菩萨”,直至前几年还在争论冯道走的是否“第三条道路”。如何比较准确地评价冯道?建平研究了许多有关冯道的资料以及今人的文章,在他看来,冯道是一个有着人性意识、推崇“民本”思想的儒家中人,一个和后世宋明理学、封建礼教有着区别的“儒家原教旨主义者”。在乱世的五代,他既没有出卖同胞,也没有助纣为虐,反而保住了人性,尽量为百姓做一些好事,后人对他的评价应该多一些宽容。所谓“宽容是包涵可容之人,体谅可容之事,理解可容之言。宽容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的内心深处对另一个生命深切的理解、体谅与尊重”。
史学著作,贵在有自己的见解。《乱世中的人性》二十多万字,建平写作花了三年的时间,书中的许多真知灼见,可能考虑的时间还要长得多,是他长期关注历史,思考人生的积累,并不是临时拍脑袋拍出来的,这也许是这部书成功的原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