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永远记得入大学的第一天的“新生教育大会”。会上,各路教授济济一堂,为的是给我们这些学中文的“末路”学生打气。他们信誓旦旦地告诉我们:学中文是有前途的,中文是“万精油”,所有用人单位都需要我们。可是现在回看这番话,恰恰反映了中文人的“弱势群体”心态,假使中文人真是前程似锦,出门便有工作,又何必如此强调呢?
后来毕业了,我确实找了两份和中文对口的职业:先在书店,后在出版社。但我入这两行,先后遭遇不少问题,有的稍经前辈指点即可迎刃而解,有的则甚为困惑。时或找到一本蹩脚的书参考经验,不看还好,越看越迷糊,因为那些书里充满了对业内“潜规则”的细致描摹,却提不出一点建设性的办法,只能加重我的心事。每当此刻,我便仰天长啸,希望像张良得到《六韬》一样,从天而降一本奇书为我指点迷津。长啸毕,我上下求索,功夫不负有心人,竟真的被我找出一本“奇书”来!我说的,就是这本《老猫学出版》。
二
我说这书能指点迷津,并非言过其实。看看这书的作者是谁你便知道了:陈颖青,江湖人称“老猫”,男,1963年生,台东人,辅仁大学历史系毕业,25岁入出版行业,一干二十几年,跨越部门之多,诸如编辑、业务、营销……门门精通,连上海书店董事长林载爵先生和北京万盛总经理刘苏里先生都对其敬佩有加。这样一位前辈,愿意事无巨细地写一本关于出版的书,教新手入门,对少不更事者如我而言,岂不是指点迷津吗?
有人觉得出版是个门槛极低的行业,只要不是文盲会认字,无需什么专业知识就可以走马上任。此言差矣。如果您也是这么想的,那么我就请您给我解释几个名词罢:什么叫“前置页”?什么叫“印张”?什么叫“清晰度”?什么叫“易读性”?……其实这些都不是简单的概念。比如“印张”这两个字,我弄了半天才弄懂。所谓“印张”,就是把一张全纸(大纸)按照一定的尺寸平均切成数份。而全张的大小也是有分的,这些都是行内人才知道。所以我们经常会见到同是16开的书,真实大小却不一样,就是这个道理。在印刷的时候,为了减少浪费,编辑前期排版总要凑个整张数的全纸出来。如果“你规划了一本书,总页数是10印张多两页,大概连装订厂的工人都会笑死了(但是你的老板则会气死)。”您看,一个最简单的步骤都暗藏玄机,谈何容易。
《老猫学出版》是一本极其实用的书,实际操作中会遇到的小问题,书中都有详解。比如新手编辑因为经验不足,难免考虑问题不很周到,“改了章名没有改目录,改了目录没有改书眉,改了书眉没有改版权页;内页改了忘了交代封面美编,封面改了忘了回头修正CIP(图书在版编目),CIP处理了,但是导读老师那里没说;审读老师对术语有更好的建议,但是你改了正文却没有索引(或者相反),或者前一章改到了,后一章却失手让它溜过……”看着这些琐碎的问题,头都大了,立马手忙脚乱、不知所措起来。面对这些千头万绪的问题,究竟怎么做才能周全呢?在《新手编辑(几乎)一定会犯的错》一篇中,老猫先生给我们支了一个妙招:列一张检查表。“例如‘书名统一’这一条,你可能需要列下这些检查点:□封面□半书名页□书名页□版权页□CIP□目录页□导读或序文中□书眉□书末广告页”。每完成一项,就在方框里打一个“√”,如此一来不就能保证万无一失了吗?
另外,老猫先生还传授了一些“独门秘笈”给读者,这些文字汇集成第四章“老师不会教的实战技巧”。这些“秘笈”相当好用,而且的确是老师们不会教的(当然,老师当中有的是为了自留一手,有的则是觉得事情太小不屑一教)。就拿设计“腰封”为例罢。腰封这种东西,最早是日本人发明的,为的是给书做广告,把最能吸引眼球的信息印在腰封上,力争在两秒钟内使读者有翻看此书的欲望,十秒钟内使读者有购买此书的渴求。《这书要卖一百万》的作者,日本著名畅销书推手井狩春男,把“如何制作吊人胃口的腰封”列为书的营销要件之一,可见腰封的重要程度。然而,诚如老猫先生所说,一本书不是有了腰封就一定能大卖,很多畅销书都是不做腰封的,有的书做了腰封反而使书本身破相,帮倒忙。故此,成功的腰封有其成功的秘诀,失败的腰封也有其失败的原因。什么样的腰封才算成功呢?简单总结如下:第一,腰封上必须印着“耸人听闻”的标题;第二,腰封的纸质要硬,不要让人当成废纸扔了;第三,腰封设计不可过于花哨,双色足够,否则“封面也花,腰封也花,放在平台上就看不见了”。那么,什么样的腰封算是失败的呢?除了与以上三点相悖外:第一,腰封遮住了封面上的重要内容;第二,腰封书脊部位留白,没有充分理利用;第三,腰封遮住了条形码。这样的腰封,做了还不如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