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看来历史地理不仅要有梳理材料的能力,还得要有非常强的逻辑推理能力。
周振鹤:其实这是很有趣的东西。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广,逻辑推理能力越强,念历史地理越好。念历史地理的学生比单念历史系或者念地理的学生都要苦,他们比地理系的学生多了历史,比念历史系的学生要多学地理,要有空间概念。不像有些历史系的学生,或许有点不够全面,或者只有事件的,或者只有人物的孤立的概念,没有人物事件时间空间结合在一起的整体概念。
“政区地理”这个词是我的发明
南都:当时谭先生在这本书的序言中提到:通过你的书证明,历史地理学科还是可以建起来的。当时历史地理学科的状态是怎样的?还有人对它是否该存在有疑问吗?
周振鹤:到现在这个疑问还在。历史地理算是地理还是历史?现在按教育部的学科分类是属于中国历史学一级学科底下的二级学科,但是按照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先生的看法,应该属于地理学科,毕竟它研究的是历史时期的地理,这个问题现在还没有定论,所以理论建设还是有问题的。我最近会出一本书叫《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就是把具体的政区地理变迁提高到政治地理的角度,认为它是一个地理学科,我们还要注意政治过程引起的地理上的变迁,要研究这样的东西才行。
从历史学角度来看,之前我做的《西汉政区地理》,属于技术史学,即利用技术手段来解决近乎空白的历史地理变迁问题。至于为什么会引发这种变迁,则必须要提高到政治地理的范畴来研究。
不过所有的工作还得从具体的政区地理开始,我想要先把整个中国历史上的政区地理问题基本解决了。“政区地理”这个词算是我的发明,现在也成了学术上的专有名词,指的是研究行政区域变迁的地理状况。
南都:你做的这个工作,同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之间有没有怎样的关系?
周振鹤:谭先生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只有图没有考证文字,所以我们还需要有文字的东西来考证叙述中国行政区划的历史变迁,这从每个朝代来看就是断代政区地理,所有朝代联系起来就是中国行政区划变迁通史。现在这部《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一共13卷,从先秦一直到民国,也属于技术史学的东西。
从一个断面,一个年代来讲地理的考证,而后把每个断面用时间的箭头贯穿起来,就是一段完整的历史。《西汉政区地理》是一个断代范例,如果每个朝代都能这样处理,那我们就有希望把完整的中国行政区划变迁复原出来。谭先生的地图集是一个朝代只取一个年限,但如果一个王朝比较长,以一个年限来反映变迁情况显然不够。我们现在的想法是希望能一年一年地表现出来。有的朝代,若是因为历史资料实在不够,就看能否反映五年、十年或者二十年变迁,总之希望能够尽量详细。我想,如果能把这部通史完成,我这个人其实就可以交代了。(笑)
南都:1990年代,你出版了《体国经野之道》,这本书是不是就是你想做的政治地理的范式?
周振鹤:对,这就是开始做政治地理的时候。之前做的政区地理,采取的都是纵向角度,说的都是这个郡管辖哪些县等等,非常枯燥,很少有人去看。而《体国经野之道》则是从横向的角度来说,虽然只有12万字,但我前后写了两年。这本书实际有点像是政治地理学的导论了。
南都:这样说来,你做的很多东西完全就是筚路蓝缕。
周振鹤:有些算是吧。即便到今天,历史地理学科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现在出书还只能叫“政治地理十六讲”,还不能叫“政治地理概论”,里边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比如说疆域的问题,为什么疆域会扩张收缩、疆域究竟是怎么定下来的,疆域的边疆区、缓冲区、核心区又是如何形成的。这些里边都有很多东西可讲,但我不一定有时间去做了,可能由我的学生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