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书虫侃书

书里书外皆风景——读《读书的“风景”》

读《读书的“风景”》

2013-10-17 17:26:52

  这是一部谈论如何“读书”的书。根据笔者有限的阅读经验,这类书出彩的并不多,没有绝大的眼光和细腻的心得,很容易落入“嚼饭哺人”一流。作者陈平原先生是现代文学研究的知名学者,可他也深知其中的陷阱,明白若摆出一副耳提面命的姿态,学生和读者都不会买账,徒然辜负了一番“劝学”的良苦用心。于是,他调整了论述的策略,将本书的内容定位为“一片郁郁葱葱,期待有心人徜徉其间并评头品足的‘读书的风景’”,而非着眼于实际功效的药方和指南。

  我们读完全书,便会欣喜地发现作者所言不虚。全书收入大小文章十来篇,大多数都是公开的演讲,文字轻松平易,即便是较接近论文的专题演讲(如谈论清华国学院与西南联大的两篇),也毫无高头讲章的冬烘气息。更重要的是,作者有感而发,所述皆为自家读书治学的甘苦之言,又有很强的针对性,读来甚为亲切有味。这些文章按话题分为“读书”、“大学”、“人文学”三辑,相互间又处处关联照应,因为无论是读“大学”还是治“人文学”,都以“读书”为第一义。平平常常的“读书”二字,实关涉中国教育与学术的未来,兹事体大,这其中透露出作者并不轻松的关切与忧思,也是全书立意所在。

  陈平原先生似乎对“风景”一词情有独钟。书中有三篇文章,直接以“风景”点题。这里大概有两层意思,一是书中自有“风景”在,我们在读书时,当如看风景一般学会领略书中独特的风情与景物;二是读书本身是一道“风景”,读书这一行为本身,读书人的形象,在特定的语境中都可以成为风景,为后人所追怀和叹赏。书中对这两点均有奇妙的阐发,关键在于“风景”这一概念,体现了作者对一种理想的读书态度和境界的理解与追求。

  “风景”首先意味着面对对象的一种审美的、非功利的态度,欣赏山水美景,绝不会想到圈地盖楼之类的俗事,否则就真是“煞风景”了。同样,读书也意在体会书中独特的世界,而不是借读书来求取“黄金屋”或“颜如玉”。读书本身就构成目的,而非手段,作者直言:只有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全凭个人兴趣的读书,才称得上“风景”。换言之,只有把书当作“风景”来读,读书才能成为“风景”,贯穿其中正是一种祛除功利的心态。

  其次,“风景”还包含了人与对象之间的一种对话与交流。风景因人而生,没有人的欣赏,风景不过是没有生命的水土木石的堆积。在人的凝视下,风景反过来又洗涤人的精神,开拓人的心胸,正如作者所引用的辛弃疾的词所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读书何尝不是如此。白纸黑字间凝结着历史上人们的情感与思考,等待和召唤一代代读者用心去体贴、把握和开掘。人类最基本的阅读活动,构成了人文学的古老基础。作者反复强调,人文学是以“人”为中心的学问,并援引萨义德《回到语文学》一文中的论述,指出人文学应该回到心灵,回到对语言和文辞的关注,正是有见及此。而所谓“尚友古人”,千载之下与前贤进行想象中的对话,悬揣那些已经“消逝的风景”,也正是借助读书才得以实现。

  由此可见,作为“风景”的读书活动,并不是纯粹的个人消遣,而是与人类文明的积累与传承息息相关。尽管作者鼓励全凭个人兴趣的读书,甚至也不排斥休闲式的阅读,但在根本上,他是把读书视为一桩严肃的智性与情感的劳动:“挂在口头的轻松与压在纸背的沉重,二者合而观之,才是真正的读书生活”。非功利的读书并非完全沉湎于一己之世界中,而是在对世俗潮流的疏离中,获得一种批判性思考的眼光。事实上,大学作为读书的场所,作为读书人的共同体,正应扮演这样的角色。作者之所以对老北大、清华国学研究院和西南联大念兹在兹,不惜浓墨重彩描绘这些老大学的读书“风景”,显然出于强烈的现实关怀。相比之下,今日中国的大学,在全球化和经济利益的双重驱动(同时也是挤压)下,正在沦落为知识的工厂和贩卖所。

  • 相关阅读
  • 长篇小说《曾溪口》女性形象分析

      《曾溪口》是川籍作家苗勇、李国军创作的长篇地域传奇小说,浓郁的大巴山风情,醇醇的乡音俚语,像一壶浓度很高的包谷酒,在文本飘香。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跌宕有致的故事转换,一个个鲜活的大巴山民女子形象从...

    时间:10-17
  • 看《母语》, 会对生命有更多的理解

      在电影《母语》,汪裴饰演电视台记者方韵,由于忙于事业和身体原因,她和丈夫找到秦岚饰演的女孩李妍做“代孕妈妈”,三人之间就此产生了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纠葛。本报记者特别电话采访了汪裴,听她...

    时间:10-17
  • 《人山人海》:小人物拥有大力量

    《人山人海》:小人物拥有大力量 电影《人山人海》改编自发生在中国西南部贵州山区的一桩真实的社会新闻事件。陈建斌扮演的老铁在兄弟被吴秀波扮演的长发青年杀害以后,由于凶手驾车逃离,于是老铁决定千里追凶,为弟...

    时间:10-17
  • 诸神的黄昏,人类的末世

      作为人类,总是好奇这个世界将在何时,以怎样的方式毁灭亦重生?这个念头为好莱坞灾难大片提供掘之无尽的票房宝藏。从《哥斯拉》、《后天》到《量子启示录》、《我是传奇》,不管观众是否买帐,世界终究覆灭而后...

    时间:10-17
  • 暗恋与逃亡:阿乙和他的文学世界

      阿乙创作的着力点在中短篇,他出版了两本中短篇小说集《灰故事》《鸟看见我了》,短叙事《寡人》,还有一部小长篇《下面,我该干些什么》。通过这几本书,阿乙清晰地建立并展示了他的文学风格,逐步构造出了自己...

    时间:10-17
  • 《捕风者》,再现隐蔽战线斗争的惨烈

      文/周其伦  海飞是浙江省的一位颇具实力的青年作家,近几年来,他创作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屡屡地牵扯着人们敏感的欣赏神经。我们单从他最近发表的几篇很有特色和艺术水准的小说作品来评价,就不难看出他在文学领...

    时间:10-17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