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书虫侃书

韩少功谈文学全球化:跨国文化交流实际上有很多陷阱

2014-12-23 14:51:01 来源:晶报 姜梦诗 赖犁

  除了翻译的问题外,走出国门的访问学者和作家们也很难融入到当地社会中,“华人作家还在华人圈子中,并没有把自己的作品推出去,或者只能自费出版。”

  韩少功说,在跨国文化交流中,由于国势的强弱会带来某种严重的失衡,所以双方信息是不对称的。

  过滤:

  戴着有色眼镜阅读外来文化

  韩少功认为,我们在解读任何一个外来文化时,或多或少地都戴了有色眼镜。比如中国人学外语,上世纪50年代学的是俄语,因为“苏联老大哥”,而到了80年代则发生了逆转,学的是英语。

  “上世纪50年代,中国已经没有裹小脚的妇女了。但是美国,关于中国的小说、传闻中,都说中国女人裹小脚。为什么要强调这个?因为美国人爱看这个,它代表了一种奇奇怪怪的、有异国风情的东方文化。所以在西方人看来,中国人是裹小脚的,印度人是玩蛇的。如果他们没有看到这个,就觉得不是中国、不是印度。”韩少功说,不同国家之间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对方,这种情况已经存在很多年,“人们对对方会有一种自己的想象,一旦偏离了这种想象,文学作品可能就会被排除在视野之外。”

  “所谓的文学全球化实际上是多重的、多样的。”韩少功说,多种的全球化交织在一块,缺损、失衡、过滤的情况始终存在,“所以全球化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加以警觉和思考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对自己、对世界的了解也要抱有一点点质疑,不要以为我了解了,世界就是这样。”

  韩少功

 

  1953年出生于湖南省。主要作品有“韩少功作品系列”十卷(上海文艺版),含短篇小说《西望茅草地》等,中篇小说《爸爸爸》等,散文《世界》、等,长篇小说《马桥词典》,等等。另有译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惶然录》等。作品有三十多种外文译本在境外出版。

  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