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态环境系统中,无处不在的噪音污染,困扰着我们的思想和生活。如果能倾听天籁之音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奢侈。《一平方英寸的寂静》这本书中,饱含着“宁静致远”的寓意,读来受益良多。
《一 平方英寸的寂静》是一本自然科普书,按理说,这类书是“冷门”,可是本书自2014年4月出版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各类好书评选中榜上有名。这到底是 何原因?笔者认为,不仅仅是书中叙述的故事生动、文笔优美,更为关键的是,本书推开了另一扇思索的大门,激发人们对“静以修身”的重新认知。
本 书两位作者戈登·汉普顿、约翰·葛洛斯曼,都是不折不扣的生态环保主义者,戈登·汉普顿是声音生态学家,20多年来从事录音工作,而约翰·葛洛斯曼则是生 态作家,为美国多家报刊撰写环保文章。汉普顿在书中写道:1980年,当时27岁的他有一回躺在玉米地里,“听到一阵阵蟋蟀的唧哩声,就像多重合奏的美妙 大合唱,空气里带着潮湿的味道,显示暴风雨即将来临。”汉普顿颇为感慨:大自然的声音以前为什么就没有真正聆听过?他在书中还写道:2005年4月22日 是“世界地球日”,汉普顿独自一人到美国奥林匹克国家公园的霍河雨林,在距离游客中心大约三英里的地方,把一块小红石放在圆木上,并将那里命名为“一平方 英寸的寂静”。他这样做的逻辑很简单:如果飞机的巨大噪音会对无数平方英里造成影响,那么保护一块百分之一百宁静的自然之地,便能对周遭无数平方英里的土 地产生正面的影响。
本书也是对“静谧保护计划”实施过程的真实叙述。汉普顿定期在“一平方英寸的寂静”监测可能入侵 的噪音,记录时间、噪音入侵的程度以及噪音的来源。之后,他会通过电子邮件联络制造噪音者,向对方解释保护仅存自然寂静的重要性,请对方自我约束。此外, 他会随信附上一张有声CD,内容包括噪音入侵前的大自然寂静,以及入侵后的状况。在他的不断努力之下,维护大自然的寂静,已经引起美国高层重视,将大自然 的寂静作为评价环境的重要指标。汉普顿以一己之力,在生态保护中作出的贡献,其实已经远远胜过一本书的阅读价值。
汉 普顿在本书中时时刻刻流露出对生态环境的忧虑,同时他也期望大自然重新回到寂静,让大自然的好声音传遍人间。从社会层面看,人学会安静、学会倾听,其实并 不难。大自然的寂静是生命勃发的象征,而人类若能安静下来,也是修身养性的第一步。我国传统历史文化中有关安静对人心的意义,有很多深刻的阐述,其中,广 为流传的就是诸葛亮的名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大自然中的噪音需要治理,思想、 文化、行为中的“噪音”更需要整治。这里说的噪音,包括大话、空话、套话、谎话等等。诸多噪音如果口口相传,乃至成为一种习惯性的语境,必将形成不良的社 会弊端,对于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形成潜在挑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扩大了与世界思想文化领域的交往,很多西方的文化观念和价值也随之传入我国,不得不承 认,有一些是进步积极的,而一些则是刺耳的噪音,侵蚀着社会肌体的健康。对于西方思想文化中的声音,我们要明辨哪些是好声音,哪些是有害的噪音。对于有害 的噪音,我们必须予以抵制、清除。
- 相关阅读
-
余秋雨:写好作品的人,不一定一辈子过好日子
余秋雨在读者见面会上。 近日,文化学者余秋雨携新作《冰河》在北京图书订货会期间与读者见面。此书为余秋雨写作生涯首部长篇小说,讲述一个在生命绝境中诞生的爱情传 说。余秋雨表示:“这部作品,可以看成...
-
文艺新视界 让非遗讲述中国故事
近年来,我们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已经变得更加具有包容性,对不同文化传统去粗取精、兼容并蓄的文化心态已经越来越具有社会基础 通过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的情感、尊重人的传统习惯,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
-
青春文艺之反思:是“青春文化”,不是“青年文化”
百年来,中国青年文化是现代社会追求进步的文化,是鼓励创造新的未来的文化,而今天的青春文化则是在“青年消失”后崛起的文化,是消费文化的后果,也是消费文化的核心内容 进入新世纪以来,大众文...
-
科幻文学热了吗?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开始招收国内首个科幻文学博士生,科幻文学又一次成为人们的关注点。有人认为这是我国科幻文学的新 起点。近年来科幻文学亮点频出,以刘慈欣的《三体》为领军的中国科幻文学受到世界瞩目,科幻文...
-
《故宫日历》的做与藏
说起来,《故宫日历》是90年前的创意,遇见它是一个意外。 2009年的一次编辑业务培训课,一位老专家在介绍故宫博物院在民国的出版状况时,提到了《故宫日历》。曾经风靡一时的《故宫日历》是什么样呢?这引起了...
-
《唐诗百话》解诗模式论——评施蛰存《唐诗百话》
作家、教授施蛰存沉寂文坛50年后撰著《唐诗百话》,自1987年问世以来,就饮誉海内外。我们知道,唐诗在学术界并非新话题,在当时及后世引发的言说层出不穷,而施着何以能异军突起脱颖而出呢?我认为其解诗的特点是...
-
兴之所至 情感勃发——读《拾闲集》有感
两年前,我拜读过陈耕的诗稿。这次看到的159首的《拾闲集》,可以说是作者在其零散诗稿的基础上,收集整理并正式出版的一本好看的诗书。捧起读来,爱不释手。 根据《序》中的自述,陈耕在初中的时候,读到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