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漫画 |
网络语言的丰富和活力赋予个人以更大的表达自由,但我们不应付出语言粗鄙化和趣味衰退的代价
最近,诗人余秀华在微信朋友圈中爆红。一篇原名《诗里诗外余秀华》的评论,对某刊采用《晃晃悠悠的人间——一位脑瘫患者的诗》为题、以诗人残疾身体为卖 点表达了不满。但在此帖转入微信后,它的标题却被改为《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可想而知,无论煽情的“脑瘫诗人”,还是低俗的“睡你”,都意在刺激读者 感官,赚取点击率。
在网络信息的海洋中,措辞平淡就会无人问津,于是“标题党”盛行。他们不惜用煽情、惊悚、污秽和侮辱性的词句赚取眼 球,甚至连许多内容严肃的文章,也采用了恶俗的标题。比如《梵高的“破鞋”引发撕逼大战》,实际说的是海德格尔、夏皮罗、德里达等人对油画《鞋》的不同阐 释;而《这帮姑娘不穿衣服怎么也不害羞》说的是一种新的艺术探索形式。
种种类似的表达已经在互联网这个公共语境中形成了语言暴力。最典 型的网络语言暴力使用的是隐喻身体器官的脏话及其变体,如已为人们司空见惯的“屌丝”“TMD”“装13”等。它们原本出自口语,仅在个体之间传播,不仅 公共场合很少听到,稍微正式的私人谈话也不会使用。但如今它们却悄然变成文字,传播到每一部手机、每一台电脑中,甚至结合符号、英文,成为特色屏幕语言或 “网络书面语”。只要读屏,就免不了被迫读到这些字眼儿。随着刺激程度越来越强,人们也提高了容忍度,有时还带着几分捉弄人的快感参与到转发行列中,把粗 鄙当成魅力。
网络语言虽是文字形式,却有一大部分来自口语,难免带有日常生活用语的特征,某种意义上,这正是其生命力所在。书面语和口 语的区分源自印刷文化,口语生动鲜活,但却难免意义含混和风格粗糙,书面语则经过重重校改,遵循固定语法,借助文字传达明确的意义。印刷文化通过信息源管 控和多重审校程序,形成了一个高度清洁的书面语环境,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一度泾渭分明。如今,印刷媒介对信息传播的垄断受到了网络的挑战,信息发布者逐渐 多元,传播途径也五花八门,书面语和口语的界限被打破,互联网将原先私人的口头表达以文字形式保留下来并公之于众,形成了口语、书面语之外的第三种语言 ——网络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