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从细分市场切入家装,满足用户需求太少了”
平台模式容易作死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贪大求全,急不得。一开始从细分市场切入,做小而美的产品,服务好一部分人。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资源是有限的,垂直市场本身要做透,况且家装这么重,不可能用有限的资源烧一池水,先烧开一锅水再说。比如微装网定位“不用搬家的装修”,做后装修市场的个性定制微装服务,在一线城市的装修市场二手房就占78%,前景很可观。
其次用户的装修痛点太多,你只能集中先解决一个最核心的。比如整包,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简单、方便和放心。
再次,细分市场的教育成本更低,互联网装修模式本身就是一个新的,用户认知需要一个过程。最后,你要跑得快,就得省时间,就得切入细分市场。
以前我也说过,在产品、施工、设计、供应链等还没完全跑通前做单品,集中资源。当单品做到极致,才能对所有的疑问、尝试做出准确的产品优化方向判断。在链条跑通后,再尝试细分人群,但还是以单品主打,作流量入口和用户基础。另外基于个性化与标准化,产业合作与自有工人也会牵扯细分市场的问题。
八、“装修用户是需要全程参与和过程体验的”
这里要分清楚真实需求和伪需求,千万别将伪需求看成是真实需求。就好像女孩儿说找对象不希望男友“色”,真成这样,又得哭了,不是不能色,而是只能对她一个人“色”。
其实,用户的装修需求很简单,就是想要一个完整的、高性价比的、所见即所得的、装好且好看的家,而不是选材料,挑花色,跑工地,盯着工人干活,验收节点拿着施工手册挨个比对,这些不是真实需求,只是用户不放心,不信任的真实体现而已!
所以说,互联网装修的全包模式是符合用户需求的。以后软装包,要做的也是设计个性化,材料标准化,在有限的材料库里,搭配用户想要的一切风格和个性化。
九、“做F2C就是控制供应链价格要低,服务成本不考虑”
现在互联网装修在在施工标准化和产业化的基础下,家装O2O研究者穆峰认为会出现让手艺人价值放大的标准化施工公司,材料标准化的F2C供应链公司以及个性化定制成本更低的个性化设计公司。
其中,供应链的掌控需要量的支撑,还要解决复制难的问题。现在就连主材做到这点都有困难,更别说软装了,得先让材料标准化。
这里有个误区,就是一味降低材料价格,而忽略了供应链的服务成本,看似这些和你无关,合作方都会纳入成本评估体系,在销量达不到要求的情况下,合作成鸡肋,难以持续。
如设计师的排砖图有误,会导致瓷砖要么多了要么不够,将300×450的墙砖弄成了300×300,送多了,拉回去不一定能用,还有运费和人工成本。这些供应商都会计入合作成本,几个月或半年一算,没赚到多少钱,还费时费力,干错就算了。这需要双方多为彼此考虑,才能建立和谐、可持续的合作关系。
十、“我们要埋头苦干,做好自己就够了”
这个行业特点就是大行业、小公司,本来就小,再无格局,那真没法玩了。互联网装修还有很多潜力没发掘出来,市场和用户都需要教育,这恰恰是需要同行们抱团形成合力一起发展。
另外传统装修根深蒂固,要被改造的势力很强,这得打群架,不是决斗,也不是单挑,是“改造”与“被改造”;而用户被耳濡目染也很受伤,需要共同去教育市场,用实际的产品和体验告诉用户,互联网装修是可信赖的。
怎么抱团?一是要相互沟通,增强了解,别闷头做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二是格局要大,这个市场你吃不完,我很反感攻击同行,这要不得,该合作合作,要结盟结盟;三是政府和协会要推动施工标准产业化和产业工人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