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当代医学

儿童腺样体肥大合并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

2010-04-27 14:25:18

来源:创新医学网

1.jpg

  分泌性中耳炎是引起听力下降常见原因之一,临床出现耳闷、耳鸣、听力障碍或鼓室积液。其病因至今尚不完全明了,治疗的关键是改善咽鼓管功能,促进中耳积液排除。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其发病原因大多是腺样体肥大。1999年2月~2005年5月我科采用腺样体刮除术+鼓膜置管术治疗38例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合并腺样体肥大患者,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8例均为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病例,男23例,女15例;年龄4~13岁,平均8.6岁;病程2~7个月;双侧25例,单侧13例。打鼾伴张口呼吸22例;鼻塞18例;反复咳嗽9例;耳鸣耳闷26例;听力均有下降。所有病例均行鼻咽侧位X线摄片或鼻咽CT扫描提示鼻咽腺样体中重度肥大。

  1.2 治疗方法 全部患儿均取全麻,选择适当大小的腺样体刮匙刮除肥大的腺样体局部用棉球压迫止血。在0°内镜下用鼓膜切开刀于前下象限做适当大小的鼓膜切口,吸出鼓室内积液(对于黏稠的渗出液,可先注入适量的α-糜蛋白酶溶液),再用地塞米松溶液冲洗,然后于切口处置入鼓膜通气管。术后抗感染治疗5天。2~3个月后取管。

  2 结果

  取管后听力恢复正常,耳鸣、耳闷消失,鼓膜可见正常标志者31例;听力明显提高,偶有耳鸣、耳闷,鼓膜轻度内陷,活动尚可者7例;听力提高不明显,仍有耳鸣、耳闷,鼓膜活动差者0例。

  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是儿童的常见病,发病率较高,是引起儿童听力下降的常见原因之一,常引起儿童语言发育迟滞,还增加了中耳感染的危险。其发病因素复杂,最常见的是腺样体肥大。患者均有听力下降,一般表现为轻中度传导性聋,也可致重度传导性聋,病程长者则可为混合性聋。

  本组病例在治疗上一律采用鼓膜置管术+腺样体刮除术。鼓膜置管便于积液的引流,平衡鼓室压力,以利于病变组织的恢复,防止鼓室峡因粘连而闭锁;置管后亦能减少杯状细胞和腺体的增生,减少分泌,促进纤毛运动恢复;鼓膜置管还有利于使积液从通气管中溢出,不至于积液长期积聚在中耳,引起鼓室结构粘连及毒素被吸收而对耳蜗造成不可逆的损伤。腺样体肥大引起分泌性中耳炎的机制尚在探索中,一般认为有以下原因:咽鼓管的机械阻塞,增生肥大的腺样体直接压迫堵塞咽鼓管口,这使得咽鼓管血管渗透性增加,黏膜水肿,引起咽鼓管阻塞,通气功能障碍,鼓室气体吸收而形成负压,黏膜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导致黏膜渗液,杯状细胞及腺体分泌增多,出现鼓室积液;增生肥大的腺样体阻塞鼻咽部导致咽鼓管逆流;腺样体表面的隐窝作为细菌的存储池;局部免疫异常,腺样体在解剖学上是咽淋巴环的一部分,出生后即发育成熟,儿童和青少年体积最大,以后逐渐缩小。它是人体免疫器官,既有细胞免疫又有体液免疫,它可引起变态反应─肥大细胞增多,脱颗粒引起免疫反应,组胺及参与变态反应的生物活性物质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腺体分泌增多,平滑肌收缩,使咽鼓管和中耳黏膜肿胀,引起咽鼓管功能障碍,导致分泌性中耳炎发生。因此,对于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伴有腺样体肥大者应同时行腺样体刮除术。

  • 相关阅读
  • 美科学家移植胚胎干细胞助患病实验鼠恢复视力

    该研究成果有望应用于治疗人类视网膜疾病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科学家所领导的国际研究小组表示,他们利用实验鼠胚胎干细胞取代受损视网膜细胞,成功地帮助患色素性视网膜炎的实验鼠恢复了视力。该研究成果有...

    时间:04-27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