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杨德广,在上海师范大学担任校长时,不管理具体工作,连人事和财政他也交由更专业的人来管理。他觉得大学校长最重要的是有现代教育理念,确定大学的发展方向。“校长的任务是抓大事,抓有困难的事情,抓需要协调的事情。比如到上面要经费要项目,到外面引进人才,协调学校各个部门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等。”
杨德广说:“大学的最大特点是有大学生和大学教师,大学校长要关注大学生成长成才,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也要关心大学教师的发展,让他们安心科研和育人。”杨德广曾经举办的“双月座谈会”让广大师生津津乐道,就是每两个月分别召开教师、学生、民主党派、离退休人员座谈会,听取他们对学校生活各方面的意见。比如,他曾了解到,学生一方面不爱听学校的课,另一方面又自己花钱去外面参加培训班。说明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有问题,于是提出“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加强实践课,开设辅修课”的教学改革方案,通过师生大讨论,决定到底什么样的课程更适合学生发展,更适合社会需要,受到学生的欢迎。
对大学校长来说,什么素质必不可缺?调查中,73.6%的人首选“民主开明”,72.2%的人认为是“尊师重教”,70.3%的人选择“懂教育”。
接下来的素质排序依次为:爱学生(66.4%),有为国育才的责任感(60.3%),会管理(59.4%),具有国际视野(53.6%),人品操守过硬(53.0%),有创新精神(51.7%),不滥用权力(45.2%),守护传统文化(38.8%),社会声望高(35.2%),科研能力突出(27.7%),筹资能力强(19.9%)等。
北京某高校青年教师“大唐”觉得,一个校长,能够做到给老师和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在这个校园工作和学习的人,都能够感到安心、有所收获,就是成功的校长。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大学校长要热爱所在的大学,真心地以治好大学为追求,而不是以其他政绩为目标。
熊丙奇接触过多位国外大学校长,感觉他们在学校里面的权力并不特别大。“因为在国外,行政权和学术权是分立的。如果学术研究人员被选上当校长,他必须在学术和校长之间作出取舍,做校长就应该回避校长权力可以获得的利益。在那里,校长权力是受限的,管不了教授、学生,所以,他们都带着非常谦卑的心态服务师生。”
杨德广认为,我国建设一流大学需要有国际视野的教育家办学,可以组织以教授为主体的遴选委员会,在国内外选大学校长,校长任期也可以通过无记名投票等规范化的程序来决定。而现在往往是上面一张纸就决定了校长去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