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谈到减负,只做“减法”,没有“加法”是不科学的,我们要减学生过重的、单一的、单调的、被动的知识学习负担,同时要增加学生长期缺失的社会实践、读书以及个性化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四、中国学生缺失三种“素质”
我对中国教育有一种深深的忧虑。今天,中国的学生热情、独立、开放、自信,但却严重缺乏强烈的学习兴趣,独立性和社会责任感缺失。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是学生最重要、最宝贵的学习素质,是引领、促进、保障学习有效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品质;独立性,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与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对自己的自主管理能力、对生活的自主处置能力、对问题的自主判断能力,等等;社会责任感,是学生对国家、对社会、对人类、对家庭所担负的自我使命。我个人认为,这是中国学生与国外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存在的最大差别。而这三个要素又恰恰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
我曾经提出“有大德才有大智慧”。大德是什么,是国家情怀,社会情怀,人类情怀。没有这种大德,一个人就不会有大智慧。一个人的情怀和境界,不仅决定着一个人当下的学习,而且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和事业的高度。因此,学校教育必须唤醒学生内在的人生追求。
五、择校问题需要综合治理
说到底,择校问题是一个历史遗留下来的教育资源配置问题。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国家开始实行重点学校制度,改革开放之后,为了所谓的“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国家还是集中财力办了一批重点学校。这个问题一开始并不突出,等教育普及率大大提高的时候,资源不均衡问题就十分突出了。2006年,《义务教育法》明确提出,义务教育要均衡发展,把均衡发展上升为国家政策。解决这个问题,一要抓资源配置增量均衡;二要通过标准化学校建设,解决学校之间存量差距过大的问题。三要通过促进优秀校长和教师的流动,解决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水平差距过大的问题。这恐怕是我们各地下一步要突破的难点。
我认为,因为教育资源配置的巨大差距带来的择校应该解决。但由于学校办学特色和个性不同,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迁徙和长期流动等因素带来的择校问题会长期存在,所以我们对择校要持历史、客观的理性态度。当资源配置相对均衡,校长和教师顺畅流动,这一切形成制度化,还存在择校问题,怎么办?这时学额的分配要有公平的办法,要有民主的监管机制。比如电脑摇号就是个好办法。
六、并不反对基于内在兴趣的校外班
选择兴趣班的关键在出发点。比如奥赛,很多家长给孩子报奥赛班的出发点就有一些功利,他们把奥赛作为敲门砖为孩子升学做准备。这跟人的天赋和成长是没有关系的,很多参加奥赛的孩子并没有天赋,奥赛变相成为扼杀人才的一种工具。所以我主张各种奥赛必须和升学的功利价值分开,不能把它作为升学的敲门砖。三年前,山东省即把所有的社会证书考试和中考切断了关系,包括奥林匹克竞赛都不能作为升学的条件。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呼吁,高等学校自主招生也应该和奥赛切开,各种奥赛的金牌获得者不能直接获得升学资格。将来我们彻底把这些功利切开以后,才能引领家长让孩子因兴趣、因天赋、因素质而参加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真正喜欢的兴趣班、奥赛班,而不是直接把它作为敲开各级各类学校大门的“敲门砖”。
七、没有效率的学习,学习时间越长,学习成绩越差
爱孩子是人人都会的,对于父母来说这是天然的本能。但是会爱孩子不是每个家长都能做到的,真正爱孩子是尊重孩子,要知道自己孩子的长处和短处。教育是有规律的,也是有方法和科学的,从整体上讲,家长的教育素养还应该进一步提高。当然这不能一味地指责我们的家长,实际上学校的工作做得并不好。很多学校是挂着家长学校的牌子,但是很少和家长就教育孩子的科学问题真正进行过沟通。比如,我们开了许多必修课、选修课,家长认为不必要,认为只要开好考试科目就行了。他们不懂得,课程就像一个营养菜单,讲究科学的结构和比例问题,这些都需要跟家长沟通。必须要让家长了解关于课程开设的科学知识,学10个小时未必比8个小时成绩高,如果缺乏学习兴趣、不讲学习方法、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话,学生的学习时间越长,学习成绩会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