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找工作宁缺毋滥。“70后”如果没工作就会焦虑;“80后”找工作是“骑驴找马”;而“90后”则是一开始就不将就。公司形象、品牌、岗位区域都是关注范畴,“招聘会上的‘90后’,坐下来先‘考’考官:公司能提供什么待遇,有什么前景,有什么吸引力……”如果找不到合意的岗位,宁可慢慢等、慢慢挑。“现在已经7月份,一些‘90后’还没有定下工作单位,其实并不是工作岗位少,能提供2000多元月薪的岗位大把,但‘90后’的普遍期望是3000元以上。”张锋分析,之所以“90后”心态比较悠然,跟独生子女家庭有关:“城市的‘9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尚未退休,家庭经济宽裕,家长(微博)也比较‘护雏’,不愿意孩子受苦。”
在“90后”的求职观中,金钱不是第一,“感觉”更加重要。张锋告诉记者,移动、电信公司的工作岗位,被普遍认为是“金饭碗”,但就有不少“90后”在工作了几个月后主动请辞。尽管福利待遇、培训机会都很好,但“90后”觉得工作重复、太枯燥,“宁可在家吃储蓄,也不愿继续‘煎熬’下去。这在‘70后’的眼里是有违常理的。”
“90后”普遍对自己评价较高、很自信,客观上,他们也确实很有想法,不拘泥于现实,创意层出。“如果‘90后’认可一家公司,他会尽心尽力完成任务。我们公司就有几位很棒的‘90后’,加班从不叫苦。所谓恃才傲物,不少‘90后’是比较傲气,但真的有才。”张锋说。
“厚黑术、弯弯绕,这些人际关系学,‘90后’是很不屑的。”张锋说,他们如果遇到“看不惯”的事情,会直接敲门去和领导当面沟通,能解决的当场解决,不喜欢打“肚皮官司”。“90后”甚至会跟领导坦白一些“于己不利”的事,比如明确跟老板表态:“我在这个公司不会长留,只是想在这里锻炼几年,积累经验。”并非所有雇主都难以接受这样的直白,一位雇主表示:“哪怕他只留三四年,但我起码知道他不想浪费时间。对于坦白、目标明确的员工,我们愿意给他一个平台,只要他懂得珍惜这个平台,就很好。”
对于“90后”员工,张锋觉得,用人单位也要端正态度。
首先不要再居高临下,觉得给别人一份工作就是“施舍”,“90后”根本不吃这套。“90后”需要企业的平等相待和真诚关怀。融入“90后”的世界,为其营造一个开心的工作氛围,“90后”的忠诚度同样可以很高。
“90后”·奋斗
罗卉:挑战到底
逃离北上广?那只是传说
2010年7月,罗卉只身第一次到北京,这一年她19岁,读大二。
成长在单亲家庭的罗卉,绝少外出,她决定利用暑假实习的机会,到北京看看。一周后,罗卉找到了一个实习机会。“在单位,我是唯一一个从外地来京、且只有专科文凭的实习生,与其他名校的学生相比,感到压力巨大。”
结束两个月实习后,她去了江苏无锡,在一家新开的酒店实习。老板告诉她,必须从最底层做起。于是,罗卉住进了地下室,上下铺位8人一间。接下来,工作的琐碎超乎她的想象:酒吧开张、外联活动、客户订房,所有繁杂的活聚到一起,压在她肩上。罗卉从不推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