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地区、部分领域的“过度教育”还引出了其他矛盾,“民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并存就是一个例子。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首都教育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善迈将其称之为“大学生的眼睛不往下看”:“学农的不下乡,学医的也不下乡,教师也不下乡,并不是说这些地方不需要他们,而是没有足够的鼓励机制。从一个方面来说,诸如东部地区公务员群体的待遇鼓励则有些过了。”
赖德胜说,过度教育是一种浪费,说明资源没有得到优化配置。同时,如果过度教育长期化,还会有很多负面的效应,特别是会增加劳动者对工作和收入的不满情绪,不利于人力资本潜能的发挥。因此,他认为,在发展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减少教育过度现象,降低过度教育的程度,是需要加以正视的新课题。
报告同时也指出,过度教育问题也曾经出现在美国、日本等国家,并称其为一个必然要经历的阶段。赖德胜说,从整体上来看,我国还处在教育不足的阶段,社会对具有高技术水平和较高教育水平的劳动力依旧有着旺盛的需求,因此,从长期看,过度教育的发生率会逐渐减弱。
针对眼前的问题,不少与会的专家认为,还要依赖于劳动力市场乃至城市化等非教育因素。(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