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教师·家长·社会

首都图书馆昨过百岁生日 从2000册书起家

首都图书馆昨过百岁生日 从2000册书起家

2013-10-17 11:24:30

来源:北京日报

首都图书馆大厅里的电子查询台。本报特约摄影 董德

  昨天,首都图书馆迎来百岁生日。这座1913年诞生在城南胡同几间陋室里的图书馆,如今已是平均每天接待1.2万人次读者,开放文献达200万册的现代化图书馆。百年岁月中,翰墨图书皆凤彩,往来谈笑有鸿儒。众多文化名人与首图结下了不解之缘,李宗仁、马彦祥、吴晓铃等社会名流、藏书家以及公私机构纷纷将藏书捐赠给首图,更有成千上万的失学者在首都图书馆自学成才,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

  鲁迅一手打造的读书天堂

  “我终于在通俗图书馆里觅得了我的天堂。”“在通俗图书馆里往往瞥见一闪的光明,新的生路横在前面。”这是小说《伤逝》中的两句话,作者鲁迅笔下的“通俗图书馆”就是首都图书馆的三个前身之一。而这通俗图书馆如同鲁迅的孩子一般,是他亲自积极参与创建的。

  1912年鲁迅来到北平担任教育部第一科科长及佥事,他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推动图书馆的建设。鲁迅一直认为“启发一般人民普通必须之知识”的通俗教育非常必要,因此极力主张在服务于知识阶层的京师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前身)下开设一个分馆,面对普通百姓。刚从南方迁居北平的鲁迅,还很不适应北方的气候,可为了筹建面对普通人开放的图书馆,他颇费精力。

  1913年6月,在鲁迅的坚持下,京师图书分馆租赁宣外前青厂武阳会馆的一所夹道民房开馆了。当时的馆藏仅是从京师图书馆调拨的2000册图书而已。这个小小的图书馆还远不能实现鲁迅的想法,10月,他又亲自操办,选房子、选购图书,在宣武门内抄手胡同东口外租下房屋开办了通俗图书馆。这家图书馆的馆藏以小说、戏曲、杂志等为主,还特别设立了新闻阅览室和科技阅览室,文献已达到2万多册,很受欢迎,平均每天能接待读者250余人次。

  当年的鲁迅也许并不知道,自己“利用职务之便”坚持开办面向普通百姓的图书馆,为多少年轻人尤其是失学青年提供了一处天堂。看到来看书的人越来越多,鲁迅备受鼓舞又筹划再建一所通俗图书馆,而且希望这图书馆离普通百姓更近、更方便一些才好。这才有了1917年8月开在中央公园(现在的中山公园)里的图书阅览所。到1946年,这三处图书馆才终于合并,命名为北平市立图书馆,即首都图书馆的前身。

  A座6301和没有寄出的请柬

  首都图书馆A座6301,是一间很普通的小办公室,但很多图书馆的管理员走过这间屋子时,都难免心生敬意。这间屋子的主人本该出现在昨天的百年庆典现场,然而,那张邀请他的请柬,却没能发送出去。6301作为一间学者工作室,是属于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于光远的。可就在上月26日,距离首图百年庆典还有21天的时候,97岁高龄的于光远老人辞世,没能亲自给晚辈们讲述他与首图近百年的情缘。

  这位老读者第一次走进图书馆的时候是1927年。当时,他随家人从上海迁居北京,并即将从小学升入初中。刚来北京,在第一个漫长的暑假里,于光远偶然发现了距家半小时路程内有一个公共图书馆。整整一夏天,他每天都要到图书馆看上两三个小时书。没想到,来这里看书的习惯竟然一直贯穿他初中三年的学习生活。刚开始看白话小说,接着就看文言小说,如《聊斋》、《子不语》、《狐谐》,再进一步就看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袁牧的《随园诗话》之类的随笔,偶尔也借两本先秦哲学的书。带于光远走进图书世界的,正是京师通俗图书馆和京师图书分馆(当时两馆合在一处办公)。

  •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