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教师·家长·社会

首都图书馆昨过百岁生日 从2000册书起家

首都图书馆昨过百岁生日 从2000册书起家

2013-10-17 11:24:30

来源:北京日报

  “填写履历表时,人们通常要填写自己进过什么学校。每当我填这种表的时候,我就想填一下我曾经是哪个图书馆的读者。因为图书馆,对我学业长进的作用,似乎不低于学校,因此似乎上图书馆,也应该视做自己学历的一部分。”于光远老人晚年曾在回忆文章中这样写道。

  新世纪以后,当于光远老人住址再次与首都图书馆相邻时,他被邀请在这里设立了一间工作室,并寄存了大量私人书籍。直到今天,这间工作室依然保留着,老人常看的那些与中国经济发展历程密切相关的书籍也依然保存在这里。

  “真情寄语”讲述800个故事

  鲁迅创建这所图书馆的时候,也许没想到,它成了很多人的“家”和人生的转折点。

  1913年,京师图书分馆开馆没多久,每天都能迎接一位穿得很破的读者。他每天一早就来看书,看很长时间,还专门看哲学方面的书。这个人就是梁漱溟,正是在图书馆里积累的哲学功底帮助他进入北大执教。有类似经历的还有沈从文,1922年只身从僻远的湘西来到繁华北京时,困窘的沈从文要靠在图书馆里“蹭”暖气才能熬得过北京的冬天。

  为了庆祝百岁生日,首都图书馆在读者中发起了“真情寄语”活动。就在昨天,从800多张“真情寄语”小卡片中精选出来的一部分粘贴在首图B座二层的大厅里,真挚感人的话语吸引很多人驻足,卡片上的故事更串联起首图百年来与读者之间亲人般的深情厚谊。

  “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人身居北京是孤独的,所以很努力在这儿找一种叫‘归属感’的东西。每天9点多到这儿,中午12点下去吃饭,下午去上班,成了我的常态。在人群中、在书桌旁,我找到了一种‘家’的感觉。”

  “我是一名青年设计师,2010年我来到了北京,开始了一个外地人的北漂梦,由于工作的需要,我经常周末来首图充电。《装饰》、《艺术与设计》、《演讲与口才》我几乎每期都要读。首图不仅是一座装满书的大楼,更像一位智慧的朋友,有您这几年的陪伴,在北京我不孤独。”

  就像这些读者写的一样,一百年的风雨中,首图一直坚守着这样一个理念:让所有人平等地走近书,走进图书馆,让这里,成为人们获取精神食粮的天堂。

  •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