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教师·家长·社会

教育时评:孩子频“失联” 板子打向谁?

教育时评:孩子频“失联” 板子打向谁?

2014-10-13 14:50:21

来源:广州日报

       过去一周,“找孩子”成为佛山人最关心的事,两天内两起“初中生失联风波”成为舆论焦点。桂江一中13岁女生在失联18.5个小时后被网友寻回,而失联达50个小时的南海区叠滘中学男生陈家乐也自行骑车回到家中。令人欣慰的是,两个孩子都未遭受外力迫害。

  与以往小孩子被动丢失不同,此次佛山两个孩子主动“失联”,背后反映了诸多问题。孩子们因何“失联”?为何采取“失联”的方式?如何规避孩子“失联”?一起来看。
  离家的背后
  孩子“失联”谁是“推手”?
  霍泽凯:两“失联”孩子,一个因上学迟到怕老师、家长责骂而出走,另一个因升学问题与家人起争执,独自骑车至江门找工作谋生。现实中孩子出走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多与父母有关:父母重男轻女,父母再组织家庭致使孩子缺乏关爱,父母不和将孩子成为出气筒等,是最容易让孩子主动“失联”的。
  心理专家经过长期观察发现,青少年离家出走的情况时有发生,尤单亲家庭为严重。也就是说,父母在孩子“失联”问题上承担着最大的责任,动辄责怪甚至打骂小孩,会让对方没有归属感;小孩遇到挫折后,不能客观分析小孩的问题,反而给予责怪,都容易让对方走极端。
  佛山之前就曾发生过很奇葩的孩子主动“失联”案例,四女孩一起离家出走,其中一人称原因是家里重男轻女,对她关注非常少,不想留在家里。
  夏振彬:孩子“主动失联”的原因,学校“出镜率”也颇高。用心观察不难发现,“失联”孩子中,上学的比例比不上学的高很多。这并不意外,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是主业,是每天生活的“主旋律”,一些孩子个人情绪也往往被成绩、老师评价、同学关系等所左右。
  佛山两个“失联”的孩子,都是在上学途中突然“失联”,不排除其跟学校压力有关。记者调查后发现,女生出走因迟到了害怕被批;男生则因作业、升学等原因,近来情绪低落、“压力山大”,有了厌学情绪。孩子们自行“消失”的剧情总是相似的,在一些地方的中学生失联案例中,有人因为学习压力“躲”了一天,有人独自去游玩“散心”,有的干脆去外地打工“追寻梦想”。
  对于有的中学生来说,“学校”二字有时很容易让其产生负面情绪。较重的课业负担,被反复批评、比较直至被否定,学生们汲取不到学习的快乐,这也是学生主动“失联”的重要推手。
  唐金凤:我关注的是,主动“失联”的孩子群体中,很大部分是留守孩童。从某种意义上说,父母在外打工,孩子会对那个“吸走”其父母的外部世界充满好奇,无法抵御来自外界的诱惑。有很多孩子并没有与父母发生矛盾,他们主动“失联”只是想出去转一转,看一看,玩一玩,碍于父母不同意,就只好不辞而别。
  此外,“失联”的孩子正处于多梦的年纪,只能看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在幻想与好奇心的促使下,他们往往选择轻易出走,全然顾不上外面世界的危险和成人世界的复杂。此外,一些文学作品将主动“失联”描述得丰富多彩,对孩子们也是个误导。
    为什么用主动“失联”的方式?
  霍泽凯:心理学上,人的基本防御手段只有两种,要么躲避,要么反击。出走或失联都可理解成为躲避,就是俗语所说的“一走了之”。“失联”的小孩,有时只是想找个地方一个人静一静,在他们心目中,主动“失联”是一个简单的、处理事情的办法。在出走那一刻,孩子们心里面并没有大人所想到的责任与风险。

  •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