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教师·家长·社会

教育时评:孩子频“失联” 板子打向谁?

教育时评:孩子频“失联” 板子打向谁?

2014-10-13 14:50:21

来源:广州日报

  小孩遇到困难,动辄以“失联”来应对,其实是抗挫折能力较弱的表现。遇到问题就选择出走,也可能是因为父母给予了过多的保护和关注,没有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去学习如何面对困难,导致小孩抗挫折能力孱弱,未能跟上成长的脚步。
  夏振彬:每个年龄段的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和问题,但正值青春期的孩子最让人“不省心”。我们往常说,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冲动、学坏,比较叛逆。这也意味着,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最需要关怀和温暖,可问题是,孩子们的情绪“疏导通道”并不畅通。
  佛山两起中学生失联案例,其中一个父母工作忙,对她缺少关心;另一个想在初中毕业后读职中,却遇到了母亲的反对和施压。两个故事中,家人和老师作为孩子接触最多的人,都给孩子造成了压力,目前报道中看不到他们有提供疏导压力的通道。
  用“失联”这种方式,看起来是熊孩子不懂事,却往往是他们的无奈之举。这提醒家人和老师,是不是应该收起板着的面孔,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
  唐金凤:不管我们承不承认,两起“失联”事件之所以引起大家的关注,跟前段时间上映的电影《亲爱的》有关,大家被电影中的故事所打动,现实中正好出现小孩“失联”,于是在社交网一阵猛刷,情感和道德上都得到宣泄。
  这种“找人”传播,有助于发动社会力量,帮助家长早日找回孩子。但客观上,也会让“失联”一词进入不少中学生的眼帘,他们看到“失联”后会引起如此反响,下回自己遇到挫折,也可能效仿。
  每个关注孩童“失联”的人,都应该看到网络传播的负面影响,一次转发,就有可能是一次效仿,所以应尽力避免孩童和未成年学生对主动“失联”进行复制粘贴。
  防范主动“失联”,该做什么?
  唐金凤:防范主动“失联”,关键的一步是对主体即孩童、未成年学生本身的“锻造”。如今不少家庭秉持着“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的老掉牙思想,对孩子其实有百害而无一益。
  而一些国家早已用各种方式对小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如英国的学校重视“接受失败”学习,让学生从小就摆脱完美主义思想,了解“失败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日本下雪的冬天,孩子们依然穿短裤;俄罗斯的街头和广场,很难见到大人抱孩子或背孩子。这些教育不一定均适用于国内,但也给我们一定的借鉴意义。要防范孩童主动“失联”,关键在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因此家长切忌娇宠溺爱,老师也要有意识从小培养孩子的抗压、吃苦、度过挫折能力。
  夏振彬:孩子们在选择“失联”的时候,根本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有小孩在回家后,发现爸妈手机响个不停,才知道自己的一时冲动让家人奔波、绝望。各地的中学生失联案例中,有人独自去见网友,有的沉浸在网吧,有的在KTV过夜——天真、单纯的孩子们,远远没有意识到潜在的危险。
  在对孩子的日常教育中,“机智”地强调这种伤害和危险,是必须补上的一课。只有孩子们意识到“失联”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带来更多伤害,才有可能跟它划清界限。
  霍泽凯:和孩子们“做朋友”。须注意的是,孩子虽小,但也渴望尊重和理解,沟通与关爱。父母若能平心静气地与孩子进行沟通,多从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多去理解孩子所处的状况,一起商量问题的解决办法,就能有效避免孩童“失联”。
  一位妈妈在得知自己念中学的女儿怀孕后,并没有进行责骂,而是说“发生这事,原因都在妈妈身上,妈妈没有告诉你怎么去保护自己”,避免了“失联”发生,接下来才能进行有效沟通。

  •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