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不会因为他们有残疾就放松管理。每天早上,按照规定,每位学生都必须出操,正是这种无差别的对待,让学生们忽略了自身的残疾,像每个正常孩子一样,快乐茁壮的成长,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各自的潜能。课余时间,王丹和同学常常会被老师叫去学校操场,打打乒乓,做做运动,时间一长,老师们发现,王丹反应敏捷,身手极快,很有体育天赋。2000年,王丹参加了学校举办的文化艺术节,获得了乒乓球赛第一名的好成绩,自从残疾后再也没有上过体育课的她,居然在自己畏惧的领域找到了自信,王丹第一次感觉到,她可以和其他人一样做很多事情,而不用约束在自己设定的条条框框里。临毕业时,省残联让学校组织一个坐式排球队,王丹幸运入选,这次专业化的训练,为她日后参加运动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残缺中创造美
毕业后,王丹回到老家,在杏坪镇陈家湾小学代教半年多,陈家湾小学是村办小学,地处偏远,条件艰苦,没有正式身份的王丹一开始就有了种种不适应感。因为不是师范专业出身,又没有代课经验,一道很简单的题,却不知道该怎么讲才能让孩子们听懂,王丹把自己的烦恼告诉了当教师的母亲,母亲说:“你觉得简单,但孩子们觉得难,他们年纪小,理解力和领悟力都有限,你要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上,就知道该咋讲了。”
王丹说,以前自己并不喜欢教师行业,因为父母都是教师,为了工作忙活了大半辈子,但日子一直过得很清苦。王丹还记得,小的时候,父母为了给学生补课,甚至常常忘记了她。但代课过程中发生的两件事,让王丹彻底改变了对教师行业的看法,这个故事也让她写进了后来招教考试的答卷里。王丹回忆称,有一段时间,为了准备自学考试,她中午放学不回家,就呆在宿舍里看书,一些细心的孩子看到了,就问她:“老师,你中午都没有吃饭,饿不饿呀?”“老师,我口袋里有鸡蛋。”“老师,我还有方便面……”看着孩子们质朴的脸蛋,王丹眼眶红了,“当时,这些孩子才上二年级,只有七八岁大。”想到自己代课并不熟练,也不知道教会了孩子们没有,王丹的心里很愧疚。还有一次,语文老师拿着班上一个学生的作文让王丹看,题目是《我最喜欢的老师》,写的是就是王丹,具体内容她已记不清了,但有一段话语至今记忆犹新:“我们在操场上打沙包、跳皮筋,王老师都看得入神,我想王老师一定也想和我们一起玩,真想把我的腿给王老师,让她也能和我们一起玩。”当时看完这段话,王丹的眼泪夺眶而出,她没想到学生能如此爱她,从那个时候起,她开始理解父母,也为教师这一职业找到了新的诠释。
2003年初,王丹接到柞水县残联的电话,称省残联要招一批运动员去参加全运会,让王丹准备参加预选。幸运女神又一次降临,王丹被选为了田径运动员,从3月开始,进行了为期半年的严格训练。王丹告诉记者,那阵子,他们风雨无阻,天天练习标枪、铅球、铁饼,因为训练强度大,导致肌肉疼痛,连筷子都拿不起来。比赛前,王丹和队友一起去了南京,在南京全运会上留下了青春飞扬的身影。
2003年6月,趁训练的间隙,王丹回老家参加了招教考试幸运过关,9月,她就被分到了杏坪中心小学任教。2004年底,王丹感觉到腿使不上劲,走不动路,最后,腿疼越来越严重,她只得请了假,随父亲去了武汉一家骨科医院进行治疗,“当主治医生得知我是一名小学老师时,很吃惊,他责备我,像你这种情况怎么能站得了讲台?”医生的话把王丹和父亲都吓坏了,回家休息了一段时间,因为学校极缺教师,又害怕耽误了学生的课程,王丹还是执意拄着双拐上了讲台。
此后,王丹又参加了陕西省第五届、第六届残疾人运动会,并两次获得铅球、标枪、铁饼比赛的3枚金牌。2005年,王丹被杏坪镇人民政府评为优秀教师,2007年7月,被商洛市人民政府评为优秀残疾人运动员,2007年12月,在市首届残疾人艺术节诗歌大赛中荣获三等奖,2012年5月,被柞水县残工委评为“十一五”残疾人文化建设先进个人,今年5月,又在全市“我梦最美”残疾人读书达人演讲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在众多的荣誉面前,王丹显得很淡然,她在日志里写下了《我的十年感言》:回忆1999年:胆小的一年,好奇的一年;回忆2000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回忆2001年:毕业了,却不知该干什么;回忆2002年:第一次走上讲台;回忆2003年:不一样的一年,让我认识了全运会,认识了南京,更让我懂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