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解焱建议我国集合各类自然保护地的力量,制定统一的自然保护地发展规划,来弥补保护上的空缺,形成自然保护地网络。
针对严重猎鸟事件,国内30多个爱鸟机构10月底联名向国家林业局发出公开信,呼吁打破地域界限,建立候鸟迁徙廊道自然保护地管理机制。11月25日,这封信的起草人刘慧莉说,国家林业局已经作出答复,要求全国林业系统加强迁徙鸟道的保护。
捍卫“中国的生态安全底线”
据解焱介绍,我国从1956年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以来,至今已有2600多处,约占国土面积的15%。尽管被保护的土地面积越来越大,但体系规划上却存在很多严重空缺。自然保护地核心区内放牧、采药、偷猎极为普遍,修路、筑坝等大型干扰活动也时有发生。
她还说,我国自然保护区的执法权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如建设项目选址、建设许可由住建部门审批,市场经营许可涉及工商管理部门,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执法由森林公安负责,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执法由渔政部门负责,林政执法由林业部门负责,海洋和淡水生物资源管理由渔业部门负责,捕捞证和水面使用证由渔业部门颁发,草原管理归畜牧部门负责。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部门都无法完成对一个自然保护地的全面综合的执法工作。因此,大量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没有实际的或全面的执法权,于是,在具体执法工作中与相应执法单位的沟通和合作存在障碍,这是导致我国自然保护区中,各类非法活动猖獗、执法薄弱的主要原因。
解焱是一支由近百位生物多样性、法律、动物保护等领域研究者组成的“自然保护立法研究组”的总协调人。该小组最大的愿望是,希望国家对自然保护区进行全面立法,通过颁布《自然保护地法》,建立合理的分类分区体系,保障保护管理机构的人员、经费和执法权,建立起有效的监督机制。
解焱说,立法的目标不仅是保护自然保护地,更是捍卫“中国的生态安全底线”。(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