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伊始,来自南京和省内学校的105名新一批“组团式”帮扶人才,告别繁华都市,肩负育人使命,毅然走进秦岭深处,开启新一轮教育帮扶征程。作为受扶地,商洛市委、市政府对帮扶工作高度重视,出台“组团式”帮扶19条服务保障措施,建立“1+3+N”工作机制,着力构建暖心舒心、安心安业的工作生活环境,让远道而来的教育人才真切感受到“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温暖,共同续写新时代山海协作的动人篇章。
任实职压实责 激励担当作为
“我带着组织的嘱托来到丹凤,从‘雨花人’转变为了‘丹凤人’。”南京市雨花台中学派到丹凤中学的帮扶校长张公法感慨道,“肩负这份初心使命,我会尽全力把江苏的教育理念在丹凤县转化落地。”
新一批教育人才到岗后,商洛市委组织部严格按照“任实职、给实权、压实责”的要求,安排五个受扶县第一时间将“组团式”帮扶工作队长任命为高中校长或职教中心主任,科学合理安排分工,严格落实议事规则,确保帮扶力量“到位即定岗、定岗即负责”。受扶县教育局会同学校根据工作需要和个人特长,将优秀帮扶教师任命为年级组长、副组长、教研室主任、副主任等,科学合理安排开展“师带徒”,让帮扶人才在新的岗位上尽情施展才华。
为促进帮扶团队快速融入,丹凤县、镇安县为两位新任校长各配备一名经验丰富的校班子成员作为“工作伙伴”,帮助帮扶干部尽快熟悉情况。山阳县、商南县、柞水县安排专人配合做好情况介绍、工作调研和交接工作,并组织专题培训,帮助帮扶人才了解县情实际,迅速进入角色。
优服务细保障 确保安心安业
“来之前还担心生活不方便,没想到学校考虑得这么周到!”江苏省高淳中等专业学校派到柞水职业教育中心的帮扶教师姜超欣喜地说,“住宿环境好,吃饭也合口味,我们能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商洛市从生活补助、保险购买到住宿就餐,逐一细化落实,切实解决帮扶干部的后顾之忧。各受扶县及时兑现每人2000元的一次性生活补助并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各地按照“有独立卫生间、能洗澡、有网络、冬暖夏凉”的标准提供公寓。丹凤县职教中心升级装修教师公寓,配齐设施,打造“拎包入住”环境,还贴心购置电动车解决出行问题。商南县精心配齐洗衣机、冰箱、厨具等“生活刚需”,让江苏远道而来的教师感受到家的温暖。山阳县提供多套住房,补贴2000元用于购置生活用品,住宿安排尽显家的温暖,让他们的家人安心、派出单位放心。
多走访常联系 营造暖心氛围
“市、县领导的亲切关怀极大地激发了帮扶人才干事创业的热情。商南教育是当地的金字招牌,我将接过这根‘接力棒’,守住学校办学初心,让教育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派到商南县高级中学帮扶校长解承平语气坚定地说。
我市建立县委、县政府领导“一对一”联系服务机制,各受扶县对2名帮扶校长分别安排2名县级党政班子成员联系服务,其余帮扶人才全部纳入党委联系专家人才范围,定期沟通联系、走访慰问。在第41个教师节,市、县组织部门主要领导同志带头到受扶学校走访慰问,了解工作生活情况,听取意见建议,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将组织的关怀与温暖传递到每位帮扶人才心中。丹凤县、山阳县安排四套班子领导对帮扶教师进行集中慰问,商南县、镇安县、柞水县安排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看望慰问帮扶团队成员,尊师重教的暖流在帮扶教师心头涌动。
严管理促融合 推动同频共振
“严格而温暖的管理方式,让我们很快融入了当地教师队伍,确保了帮扶工作与本地教育工作的同频共振。”南京市第一中学派往镇安中学的帮扶教师张凤英说。
在日常管理中,商洛市将“组团式”帮扶人才与本地人员同等对待、一体管理,严格执行考勤、请销假、重大事项请示报告等制度,推动帮扶团队与本地队伍深度融合。丹凤县建立“一体管理”工作机制,及时提醒并协助帮扶教师转接党组织关系,确保党员教师全部纳入学校党组织日常管理。商南县定期组织开展谈心谈话,及时掌握帮扶教师思想动态,通过规范管理促进帮扶团队与本地教职工“目标同向、行动同步”。山阳县、柞水县充分考虑帮扶工作特点,细化管理措施,做到严管与厚爱相结合,既强化纪律意识,又体现组织温度。
心连心同筑梦 续写崭新篇章
“宁商教育帮扶协作不仅跨越了千山万水,更连起了心与心的桥梁。”南京六合高级中学派到山阳中学的帮扶校长邵志诚说。
2022年3月“组团式”教育帮扶工作启动以来,按照国家东西部协作总体部署,已有20名校长、294名教师先后奔赴商洛,扎根于5所普通高中和5所职业高中,全力开展教育支援。他们与本地教育工作者同心协力,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拓展协作平台、补齐教育资源短板,推动5个受扶县教育质量迈上新台阶。一批批帮扶干部和教师接续奋斗,让教育希望的种子在秦岭深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新一批帮扶教师纷纷表示,市、县两级推出的暖心政策和真切关怀令人倍感鼓舞,也更觉责任重大。大家将握紧“帮扶接力棒”,一任接着一任干,以真情投身教育,以实干助力发展,持续为商洛教育事业注入新动力、谱写新篇章。
南京浦口中等专业学校派到镇安职教中心的帮扶校长杨玉龙说,“前几批帮扶团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显著的成效,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将把江苏教育人的创新理念和实干精神深深融入镇安校园,助力学校突破发展瓶颈、实现跨越提升,真正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高水平教育力量。”
(市委组织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