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民生

纸墨含情记录民生谱写商洛故事

——在第26个中国记者节来临之际,向每一位新闻人致敬

2025-11-07 08:10:34

来源:商洛之窗 - 商洛日报

  编者按 时代在变,媒体也在变,唯有新闻人的信念与情怀始终如磐。多年来,商洛日报社始终循着时代节拍,锚定党报职责使命,在守正创新中勇毅前行。报社的记者编辑们以“四力”为翼,用脚力丈量商洛大地的每一寸肌理,用眼力捕捉发展脉搏的鲜活瞬间,用脑力深研中心大局与民生关切,用笔力淬炼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让每一篇报道都“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我们始终以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为目标,把笔触和镜头牢牢对准基层,用文字与光影记录商洛高质量发展的坚实足迹,凝聚起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值此第26个中国记者节来临之际,本报特别策划推出记者节特别报道。让我们一同走进记者编辑的日常,倾听他们奔走在路上的故事,感受他们藏在笔墨里的赤诚与热爱。

纵使千帆过尽处 初心如月照笔耕

  2014年陕西新闻奖一等奖获得者、第十届商洛市优秀新闻工作者、商洛日报社新媒体部主任 张力宏

  11月8号是第26个中国记者节,于我而言,更是一个值得深深回望的日子。因为,这是我从事新闻工作的第30个年头。

  三十载春秋,笔耕不辍;三十载风雨,初心未改。作为一名新闻战线上的“老兵”,我亲历了时代变迁的波澜壮阔,见证了无数温暖人心的瞬间,也收获了成长与感悟。

  2014年1月26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同志赴镇安县云盖寺镇花园社区考察扶贫工作。彼时,我随行采访,原以为只需完成一篇简短的消息稿即可。然而,现场所见所闻,却让我心潮澎湃:总理的和蔼可亲、群众的热情洋溢、干部的真挚朴实,每一个细节都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中。

  当晚,我虽已交稿,却仍感意犹未尽。于是,我决定撰写一篇通讯,记录这一历史时刻。然而,现场既要记录又要拍照,素材难免零散。情急之下,我联系了镇安宣传部的陈风军同志,请他协助回访。令我惊喜的是,次日他便发来一份三万字的详尽素材,涵盖总理考察的每一个细节、每一句对话,甚至连在场干部群众的姓名、年龄都清晰标注。

  这份珍贵的素材,让我如获至宝。我连夜奋笔,终成通讯《总理来给咱拜年了》。文章刊发后,社会反响热烈,极大地鼓舞了全市人民投身脱贫攻坚的斗志。后来,这篇通讯荣获2014年度陕西新闻奖一等奖。

  三十年的记者生涯,我始终秉持一个信念:新闻是历史的初稿,记者是时代的记录者。我从未出现过新闻失实和政治差错,并荣获第十届商洛市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那些难忘的采访经历,更离不开从采访对象和同仁身上学到的宝贵品质。

  三十年过去,我始终不敢以“老记者”自居。因为,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新闻事业不断涌现新要求、新挑战。AI技术、短视频传播、新媒体融合……这些新事物,让我时刻保持“空杯心态”。

  未来,我愿继续做一名新闻战线上的“新兵”:向党的新闻事业新要求学习,不断提升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向广大的采访对象学习,汲取他们身上的智慧和力量;向所有的记者同仁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与时间赛跑 为生命立传

  2015年陕西新闻奖一等奖获得者、商洛日报社综合记者部副主任 马泽平

  十年后,回忆《生命至上 青山作证》获得新闻一等奖时,我的眼前再次浮现出2015年“8·12”特大山体滑坡:那个被巨石和泥土吞噬的烟家沟,那些在黑暗中奔跑的身影,那些在乱石堆中徒手挖掘的救援人员……

  2015年8月12日上午,接到采访任务时,我意识到这将是一次不同寻常的采访。抵达现场时,空气中弥漫着紧张与不安。面对几十个鲜活的生命时,一场与死神赛跑的生命大救援在烟家沟的黑暗中骤然点亮,我和同事踩着滚落的碎石,深一脚浅一脚地奔赴救援核心区,用笔和镜头,记录下这惊心动魄的生命大救援。

  采访中,最触动我的是幸存者张业宏的经历。那个夜晚,他因为去工棚照看妻子而侥幸躲过一劫。讲述时,他的双手仍在颤抖,眼神中满是惊恐与悲痛。我一边记录,一边强忍泪水——作为记者,我们需要保持专业,但面对如此惨剧,谁能完全无动于衷?

  在救援现场奔走的日日夜夜,我们见证了太多感人的细节:消防官兵背着老人,小心翼翼地在乱石中前行;武警战士撇下探亲妻女,驾驶挖掘机在险境中寻找奇迹的执着;测绘人员冒着生命危险登上松动山体,24小时不间断监测的坚守……铭记着党中央、国务院主要领导的殷切重托,救援人员时刻将“生命至上”成为救援队伍的共同信念。这些平凡救援人员的非凡壮举,成为记者报道中最触动的场景——伟大源于平凡,成于不凡。

  连续10天,我们几乎不眠不休,白天采访,晚上写稿。我们要与时间赛跑,及时传递救援进展;我们更要与生命赛跑,记录下每一个可能被遗忘的细节。

  “生命至上,青山作证,历史不会忘记!”烟家沟,这片被撕裂的青山,更是一座用生命铸就的丰碑。在烟家沟特大滑坡报道中,我们将镜头对准灾难中的人,通过用大量的故事细节让读者感受到灾难的无情,更感受到人性的光辉——那是一个民族在危难时刻迸发出的勇气、理性与大爱。

以笔为舟,抵达灵魂深处的故乡

  2022年陕西新闻奖一等奖获得者、商洛日报社副刊部主任 吕丽霞、专刊部编辑 侯 彬

  作为地市党报记者,能凭借《把故乡背在背上行走》斩获2022年度陕西新闻奖一等奖,这份荣誉既意外又滚烫。回望采访与创作的全过程,我们深切体会到:人物通讯的生命力,藏在真情里,也藏在对主题、结构与细节的打磨中。

  2022年,商洛籍作家陈仓斩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这对陕西文坛而言是重磅消息。凭借职业敏感,我们立刻意识到这一选题的价值——他不仅是丹凤塔尔坪村走出的本土作家,更以作品记录了大移民时代城乡融合的轨迹。争取到一小时采访时间前,我们通读了他的多部作品,隐约触摸到其创作心路:从农村到上海,从异乡不适到扎根融入。

  采访中,陈仓不谈奖项光环,只细说塔尔坪的糊汤面、父亲进城时攥在口袋的糖果、昏迷中模拟锄地的手势。这些带着泥土气的细节,让我们坚定了核心主题:陈仓是时代的记录者,他的笔端连着进城务工者的悲欢。而贾平凹“把故乡背在脊背上到处跑”的评价,恰是最精准的“题眼”,既概括了他的生活轨迹,也道破了其精神内核,最终成为通讯标题。

  素材整理阶段,我们摒弃传统纵式结构,以陈仓创作思想的变化为暗线,采用主题组合式结构,分为“回不去的故乡”“城乡的碰撞与融合”“做一棵树,在远处眺望故乡”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深挖背后的故事,用细节充盈事实,让零散的故事有机串联,既凸显逻辑张力,又让人物形象更立体。

  采访接触中,我们眼前的陈仓情感内敛,撰写稿件时便保留了其朴素语言风格,用白描手法呈现关键场景:九龙山坟前的祭拜、上海家中书柜里的旧镰刀与连翘花、陪父守夜时“月光不是光”的顿悟。这些细节不刻意拔高,却让乡愁与坚守自然流淌。同时,我们在开头、小标题及精神世界描写中融入文学笔法,既契合陈仓的作家身份,也让通讯更具可读性。

  此次获陕西新闻一等奖,对于我们来说是意外之喜,但也更让我们深刻领悟到:好的人物通讯,需先找到主题之“魂”,再捋顺素材“脉络”,最终以细节点亮真情。作为记者,唯有沉下心俯下身,走进采访对象的生活,才能写出有温度、有力量、能共鸣的作品。

在泥土中扎根 于时代里落笔

  2016年陕西新闻奖一等奖获得者、商洛日报社社会部副主任王涛、综合记者部记者贾书章

  2014年冬季,我们在山阳采访产业发展时,听闻一名女大学生创业的故事,她把传统的山阳挂面进行创新——研发出了火龙果挂面、槐花挂面、海藻挂面、魔芋挂面、菠菜挂面等30多个品种,并在线上线下销售,打出了新天地。

  故事的主人叫喻琰,毕业于厦门大学,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让家乡父老乡亲们的手工挂面能挣更多的钱,她放弃了在南方优渥的工作,在亲人的帮助下,成立了公司,把山阳传统手工挂面研发出了一系列新产品。产品甫一上市就打开了局面,当年就实现了营利,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女主人公喻琰美丽聪慧,待人热情大方。有着知识女性的沉稳干练,也有着女大学生的朝气与活力。她给时任省委书记写信,畅谈大学生创业的心得和体会,受到时任省委书记的肯定,鼓励她发挥聪明才智,多为家乡发展作出贡献。

  采访结束后,我们经过反复商榷,稿子写了又改,改了又写,经过多次打磨,对结构和文字做了很大调整,最后决定用书记的回信做导语,突出我省重视大学生创业这个大的主题,切入女大学生喻琰创业的故事经历。尤其是在细节上精心梳理打磨,确保语言叙述流畅,条理清晰,事实真实准确,将女大学生回乡创业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多层面给予展示,既有担当,又有情怀。

  稿子刊发后,就引起了各界关注。中央机关工委领导来商专门调研大学生创业,人民网、华商网、陕西网、中国青年网等各大媒体纷纷推出了专访、专题,也让山阳挂面以全新的面貌走出了陕西,走向全国,受到全国各地人民的青睐。

  这篇通讯能获得陕西新闻一等奖,我们的深刻体会是,好的作品是“磨”出来的,这篇稿件先后采访了4次,每次我们都带着不同的采访话题和主人公亲切交流,畅谈她一路走来的收获和体会,发掘其身上的闪光点。回来后又反复修改润色,力求事实交代清楚,文字精练,既是一篇人物通讯,又是一篇美文。作为党报记者,就要扑下身子,多到基层去,及时发现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鲜活人物,用典型人物感化人,用老百姓身边的真实故事教育人,才能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

时光会老,新闻纸上的温度永存

  2022年陕西新闻道德风尚奖获得者、第六届商洛市优秀新闻工作者、商洛日报社要闻部主任 汪瑛

  时光的笔,总是在不经意间书写年华。蓦然回首,那一笔一画、工工整整写下的《入党申请书》,仿佛还是昨日刚交;报社大门前那个怀揣新闻理想、目光清澈的青年,仿佛才刚刚站定。可台历却清晰地告诉我,二十年,已悄然从笔尖流淌而过。那些伏案书写的深夜、奔走一线的清晨、见证变化的瞬间,如同清晰的年轮,镌刻在职业旅途上,也让“新闻人”这三个字,从最初的职业选择,沉淀为融入血脉的责任与信仰。

  2005年,我怀揣着对文字的热爱与对新闻事业的憧憬,走进了报社的大门。彼时的采访部,油墨香与纸张的气息交织,一支笔、一本稿纸是文字记者进行写作的主要工具。当我将自认为很用心写下的满满4页稿纸的首篇消息交给编辑,却被改得面目全非,只留下不到500字时,让我对“采编”二字有了最初的敬畏——原来每一篇见报的文字,都要经过反复打磨,每一个版面的呈现,都凝聚着对事实的坚守。还记得第一次跟随老记者下乡采访,泥泞的山路让我步履维艰,而乡亲们脸上的笑眼中的光,却让我瞬间懂得:新闻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的空想,而是脚踩大地的倾听与记录。

  20年来,我始终记得作为一名党报记者的使命——既是时代的记录者,更是政策的传播者、群众的代言人。在抗洪抢险的一线,我曾与救援人员一同坚守堤坝,任凭雨水浸透衣衫,只为第一时间传递“人在堤在”的信念;在企业的生产车间,我连续蹲点几日,记录工人师傅们的认真执着,让“工匠精神”通过版面走进读者心中;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我曾跟着农户下田收割、进棚摘菇,用文字描绘从“输血”到“造血”的乡村蝶变。这些采访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党报的新闻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不仅要传递信息,更要凝聚力量。

  20年间,我见证了报纸从黑白到彩色、从单一纸质版到“报网端微”融合传播的转型,也迫使着自己不断学习:学着用新媒体语言解读政策,学着在碎片化传播中坚守新闻的真实性与深度。不变的,是对“内容为王”的执着——无论传播形式如何变化,真实、客观、有温度的报道,永远是党报的立身之本。

以笔为翼 追光而行

  2024年陕西新闻道德风尚奖获得者、第九届商洛市优秀新闻工作者、商洛日报社党政记者部主任 李小龙

  蓦然回首,自己在记者岗位已17年。这些年,每当完成一个任务与挑战,讲好每一个新闻故事,虽然伴随着紧张与疲惫,但更多的是收获、感动和责任。

  这些年,我紧扣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全力唱响商洛好声音。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首站就到柞水,我和同事循着总书记的足迹,深入采访两天,回来后立即写稿,几经修改,在凌晨5点多完成两个整版的稿件。连续工作,虽然辛苦,但收获满满。这些年,我立足本职,认真做好党政活动报道,高质高效完成各项任务。同时,积极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打造赛事之城等中心工作采写了一系列主题报道,及时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我市的生动实践。

  这些年,我坚持深入一线,全面弘扬社会正能量。32岁的党敬卫不会游泳却挺身而出,留下怀孕的妻子、年幼的儿子和年迈的父母。我和同事乘班车、坐摩托、爬山路赶到他的老家,面对山顶孤坟和身着丧服的家人,我的眼睛模糊了。姜志玲8年如一日照顾瘫痪的丈夫和一双老人、两个孩子,采访时我被她那句“你在,我就在;你在,爱就在;你在,家就在”的质朴语言所震动。乡镇干部李长庆倒在脱贫一线,看到宿舍的半块馒头和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民情日记,听到家属、同事和村民的赞扬,我被这为民情怀所感动。李静毅在渭河勇救落水儿童,用生命诠释了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通过深入采访,我发现他的见义勇为并非冲动,而是骨子里的本能,平日点点滴滴的善举早已织就他生命的底色。采访中,我被这些先进典型人物一次又一次感动,他们用行动或生命诠释了人间大爱,让我看到了平凡人的力量,也让我坚信生命可以影响生命。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近年来,我月均在报纸上发稿20多篇,最多时一月50多篇。采写的稿件在陕西新闻奖、全国地市报新闻奖以及商洛新闻奖评选中获奖近40件。

  每当完成采访,每当收到感谢的话语,都让我成就满满,也更加坚定了前进的信心和决心。今后我将继续坚守初心,锤炼“四力”,努力创作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

敬畏铸魂 敬业笃行

  第七届商洛市优秀新闻工作者、商洛日报社专刊部主任 王尚锋

  冬去春来,岁月流转。25年来,从扛着摄像机的见习生,到深耕文字的新闻工作者,纸张墨香与文字重量早已融入生命肌理。支撑我步履不停的,始终是对新闻职业的敬畏之心,与对这份事业的赤诚之念。

  2001年盛夏,我怀着忐忑与憧憬踏入洛南电视台见习。半年间,我深入秦岭深山记录山民赶集烟火,踏着泥泞走进困难群众家中聆听生活困顿……这些鲜活经历让我顿悟:新闻是脚沾泥土的真实记录,是心贴群众的情感共鸣。“真实为要”的种子,就此在心底深深扎根。

  2002年1月,通过公开招聘,我如愿踏入商洛日报社。从助理记者到独立采编,从版面角落的短讯到占据头条的深度报道,岗位在升级,职责在加重,但“笔杆千斤重”的敬畏与担当从未改变。为采写抗灾救灾一线故事,我在镇安县木王镇蹲点3天,深夜与村民围坐火炉旁,听他们讲述救灾过程中的惊险瞬间与暖心点滴;丹凤县铁峪铺镇遭遇洪涝灾害后,我顶着近40摄氏度高温,连续3天奔走在受灾一线,用文字定格灾民的无奈与期盼,也记录下基层干部转移群众时的无私奉献与冲锋在前……

  转做编辑后,节假日的寂静、深夜里的灯光,成了编辑部不变的常态。寒夜里的凌晨时刻,当指尖划过冰冷的键盘修改稿件,寒意不时阵阵袭来,但字里行间流淌的民情温度、传递的民生期盼,总能带来滚烫暖流与前行力量。每当看到带着油墨的报纸在阅报栏被群众驻足细细品读,我便愈发懂得新闻的价值与力量,更坚定了深耕这份事业的初心。抽屉里的荣誉证书,从不是炫耀的资本,而是警醒自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标尺——每一次采访都连着群众的信任,每一个文字都关乎肩头的责任。

  鬓角白发藏不住岁月痕迹,但握紧笔杆的手依旧有力。我始终坚信:“敬畏新闻的真实,敬重手中的笔,自然有不竭的动力。”新闻之路从无捷径,唯有脚踏实地、认真记录、真实表达。未来,我仍会带着对职业的敬畏,敬业笃行,在字里行间坚守初心使命,在时代浪潮中传递真情温度,让每一篇报道都成为连接民心、映照时代的坚实印记。

步履不停 半生坚守

  第八届商洛市优秀新闻工作者、商洛日报社总编办主任 支晓宇

  作为一个从事新闻工作32年的老记者、老编辑,我所获得的荣誉不仅仅是个人的,也属于商洛日报社这个高举旗帜、团结奋进的集体。

  回望走过的岁月,是报社的培养与同事们的协作,让我在来时路上不断前行。2009年,我策划、编辑的“乡村发现”栏目,因为扎根商洛乡土,累计推出130多期、刊发260多篇稿件,获得了陕西新闻奖好栏目奖;2011年,编辑的摄影作品《生死时速50分》,获陕西新闻奖三等奖;2018年,编辑的言论《集中开工莫放空》,因直击工作实效问题,获陕西新闻奖三等奖。2021年起,负责报社为“学习强国”平台供稿工作,带领部室坚持第一时间编辑推送《商洛日报》每期稿件,这份坚守也让报社在2021年、2024年两度获评“学习强国”陕西平台优秀供稿单位,在2022年、2023年获评“学习强国”商洛平台优秀供稿单位,这些荣誉都是整个团队同心协力的结果。

  在报社工作,每一个人都不是独立的,稿件经过采访、编辑、排版、校对、印刷,最后送到读者面前,在这个环环相扣的大流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责任重大。因此,我的成长进步,始终与报社发展紧密相连。

  32年来,无论在记者岗位,还是在编辑岗位,我都严格要求自己:做记者时,我坚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确保每篇报道既真实又有温度;做编辑近20年,我时刻牢记“政治家办报”原则,创新策划栏目,把好稿件的政治关、文字关、导向关,不让任何一处错误从手中溜走——这是对报纸质量的坚守,更是对集体荣誉的守护。

  常有人问我:“几十年天天和文字打交道,不觉得枯燥吗?”我想说的是:我确实很喜欢这份工作,我的工作正好是自己的爱好,因此我很幸运。对新闻工作的热爱,早已成为心底的光,使我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充满力量。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未来,我仍会带着这份热爱与责任,与同事们一起,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开拓创新,让党报的声音更响亮,让新闻的力量更坚定。

笔墨染霜华 丹心照征程

  第十一届商洛市优秀新闻工作者、商洛日报社综合编辑部主任 张建林

  在第26个记者节来临之际,作为一名从业近30年的新闻工作者感受颇多,其中“记者的使命不仅是记录历史,更是推动社会进步”尤甚。

  从当初的满头乌发到如今的两鬓染霜,从最初的新闻爱好者到现在的主任记者,20多年来,不论是当记者奔波采访一线,还是做编辑潜心屏前幕后,我始终牢记记者的光荣使命,尽心尽力,守护着新闻人的初心与担当。

  还记得刚入行时,一位老领导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机关报的稿件既要传递党委、政府的声音,更要倾听百姓的心声。”这句话,我铭刻于心,在工作中更是认真践行。无数个深夜的灯光下,我逐字逐句推敲稿件,红笔在纸上划过的痕迹,既是对文字的打磨,更是对事实的严谨、对责任的敬畏。有次收到一篇商南县开展广场问政的稿件,我敏锐地意识到这是该县创新工作方法、密切联系群众、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一个有效途径,但稿件尚需完善提高,随即联系作者,经过细致沟通,补充采访,再加上自己的精心打磨,这篇稿件次年被评为陕西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

  几十年来,我的工位仿佛一座“时光驿站”,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和个人的成长。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报纸还是铅字排版,油墨的清香混着汗水的味道,是属于那个年代的新闻记忆。后来换成电脑,指尖在键盘上从生疏到熟练,不变的是对每一篇稿件的较真和对优稿的追求。有人问,经年累月和文字打交道,不枯燥吗?我总笑着摇头。因为我知道,每一篇经过编辑加工的稿件,都可能成为凝聚人心的力量;每一个精心策划的版面,都可能见证时代的进步。

  近年来,媒体格局在变,传播方式在变,但我的新闻初心从未改变。看着身边的年轻记者们抱着相机跑一线,对着镜头做直播,我也会凑过去请教新媒体运营技巧。我的电脑旁依然放着那本翻旧的《新闻编辑手册》,红笔换了一支又一支,不变的是对新闻事业的热爱。

  记者节于我,不仅是纪念,更是鞭策。笔墨染霜华,丹心未曾改。虽然目前已告别新闻岗位奔赴乡村,但我依然会坚守新闻初心。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