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害怕失去妈妈所以言听计从 甚至帮她绑架杀害同学
去年2月底,南京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母女联手绑架杀人案。36岁的刘晴教唆女儿在同学中物色绑架对象,并带着女儿实施绑架杀人行为,被法院判处死刑,不满16周岁的女儿小米也被判处有期徒刑9年。六一前夕,记者在南京中院采访时再次跟少年庭法官聊起此案,提及小米在审理中的木然和冷漠,法官叹了口气:“这孩子有心理症结,什么也不说,后来经过疏导,她大哭了一场。”
原来,审理过程中,承办法官也感觉小米的心是紧闭的,判决后,法官带着心理专家到看守所看望小米,与她进行了深入交流。经过专家耐心地疏导,小米终于开口。她说,自己一生下来妈妈就走了,虽然爸爸、奶奶和姑姑对自己很好,但心里一直羡慕有妈的孩子,一年多前,妈妈回来了,她终于体会到有妈妈是多么幸福的事,她甚至在心里跟自己说,不管怎么样都要把妈妈永远留在身边。所以,当妈妈提出绑架同学时,她没有拒绝……说到这,小米抱着专家失声痛哭。
【点评】
亲子关系偏差 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
研究显示,青少年犯罪追根溯源往往跟家庭相关,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不良都容易对青少年成长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将他们“逼”上犯罪道路。母女联手绑架案也许是极端案例,但是大量的一般刑事案件中,仍能看出部分父母对子女的负面影响。比如有些父母过分严厉,只让孩子感受到管教,不让孩子感受到关爱,最终将孩子逼上叛逆道路,旷课、逃学、结交不良朋友,最后走上犯罪道路。
【举措】
“心理疏导”引入少年犯罪审判 少年犯要填三张心理问卷
陈洁是玄武法院少年庭的书记员,也是在该院受审的少年犯们的“知心姐姐”。玄武法院早在2006年就尝试将“心理疏导”引入少年犯罪的审判中,经过多年探索,已经建立起完善的心理干预机制。每个未成年被告人接受审判前,都要跟家长一起填写三份调查问卷,分别是家庭调查表,犯罪成因调查表和著名犯罪心理学家周朝英设计的调查问卷。家庭调查表旨在摸清未成年被告人的家庭背景、家庭氛围、父母关系、亲子关系等;犯罪成因调查表主要围绕本人情况和主要经历,从性格、经历、交际圈等方面寻找犯罪成因;第三份问卷需反馈给周朝英分析解读,判断是否存在心理或性格障碍。
实践证明,确实有一部分青少年会因心理问题无法排解释放,出现心理疾病,甚至引发犯罪。南京两级法院均已引入心理疏导机制,对于未成年被告人案件进行审理时,通过心理疏导,从而纠正未成年人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
-记者手记
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
很多家长有对内糊涂,对外敏感,事后后悔的毛病
在少年庭工作多年,王萍和陈洁共同的感受是,防范青少年犯罪不能只靠法院,青少年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任何一个方面薄弱都有可能“使树苗长歪”。家庭是最为至关重要的一条防线。采访了多位少年庭法官。记者发现,很多家庭在亲子关系上存在这样的问题:对内糊涂,经常因为夫妻间的感情问题或事业上的烦恼忽略孩子;对外敏感,孩子在学校遇到一点点纠纷就充分甚至过分维权,教会孩子“计较”却让孩子忘了“宽容”;事后后悔,平时不注意跟孩子沟通,等孩子走上错误的道路,追悔莫及。希望记者挑选的几个案例能让广大家长有所触动。(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