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太行山脚下,一个人坚持23年打井寻水。他就是南杨庄乡柳河口村书记杨圣满,被称为“和风车战斗的人”。
23年里,他三度铺管引水,打了10个“干窟窿”,由家产数百万到“百万负翁”。2011年4月16日17时,随着潜孔锤重重落下,甘甜的水喷出20多米高的水柱。杨圣满流下了眼泪。
有了一小时出水50吨的水井,柳河口村世代“喝一口干净水”的梦想成为了现实。
喝一口干净水是个梦想
河北蔚县大南山脚下,有一个210户、800余人的小村庄,这就是柳河口村。在很多人看来,回到家在水管上接一杯水,仰脖喝下。衣服脏了脱下来,放进洗衣机都是很普通的事情。但在缺水的柳河口村,这都成为了奢望。
由于地势较高,地质构造复杂,柳河口村饮用水极为匮乏。从上世纪70年代起,柳河口村村民开始四处找水,先后挖了20多眼井,却没有打出一滴水。
村民王桂清说,从他记事起,夏天村民喝的是水虱成群、漂浮着牲畜粪便的麻潢水;冬天,只能吃积雪融水或到4公里以外的地方驮水吃。
一家五六口人只用半瓢水轮流洗脸,大家只有出门串亲戚或过年才洗一次衣服,而洗衣服的水还是洗脸后留下的。
于是在柳河口村便出现了闺女嫁出村,没有人愿意嫁到这里的现象。
杨圣满便出生在这样的村庄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涉足木材生意。很快他建成了全县最大的木材销售站。
全家搬到了县城,喝上了干净的水,买了汽车,拥有数百万的存款。就在村民把他当作榜样羡慕的时候,1988年,杨圣满接任村主任。
“我自己富了,但家里的兄弟姐妹和乡亲们还喝不上干净的水。不能为柳河口寻找到一处水源,我还算什么汉子?”
第一次打井失败
杨圣满上任第一年,电线架进这个小村庄。1992年6月,杨圣满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知道,解决吃水问题是这个村子的“死结”,但他必须解开。他决定先从其他村的井里引水,然后打一眼属于自己村子的机井,便开始四处收集打机井的资料和信息。
1993年,村里决定从4公里外的南梁庄村租井引水。打槽、挖渠、铺管、建扬水站,在2个多月里,他和乡亲们把水引到了村里。
杨圣满介绍,4公里长的沙河,他们每挖开一块石头、前进一尺都很困难。看着清澈的井水从水管流出,老人、孩子满脸笑容。杨圣满第一次体会到为乡亲们办事的快乐。
2002年租用的水井水位下降,引水无源,吃水难又成了全村人头疼的问题。已是柳河口村支部书记的杨圣满下定决心打井。
杨圣满很清楚传统的打井方式不可能出水,因为村集体没有钱请不起专业的打井队。最终,他决定拿出自己的积蓄,为村民打井找水。
2003年3月,杨圣满根据收集的打井信息和资料,拿出自家12万元钱,请大同地质打井队在村口50米处开钻打第一眼井。
在打井的6个月里,杨圣满把铺盖搬到了工棚里,吃住在工地。可钻头钻到200米时,打出来的依然是坚硬的岩石。第一次打井就这样宣告失败了。
十眼“干窟窿”耗尽百万家财
同年8月、9月,杨圣满出资又连续打了2眼井,但都无功而返。
倔强的杨圣满并没有回头。2004年到2006年,他有聘请专业的探测队和机井队又打了3眼井。
6眼井,花了50多万元。为了打井,即使是闺女结婚的前一天,他仍住在井架旁,可打出来的都是坚硬的岩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