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人都感觉寻水无望了,就连一直支持他的家人也开始动摇,还有人背后笑他“一根筋”。可杨圣满还蹲在井架边,他在想为什么明明探测有水,却怎么也打不出来呢?
2006年8月,经专家论证确定,杨圣满筹资20万元带领村民再次引水进村。柳河口峪螺丝沟山泉距村口8公里,他要在险山的岩石缝中凿出一条路。
四个月后工程竣工,解决了乡亲们吃水的燃眉之急。但冬天一到,零下十几度的低温便将水管冻裂,他不得不再次出资购买水管。
2007年,“一根筋”的杨圣满又开始着手打第七口井。2008年到2010年,他又“固执”地打了3眼井。回报给他的,还是一眼眼的“干窟窿”。
300多万元花光了,杨圣满还借了百余万的外债,由百万富翁变成了“百万负翁”。
滚滚清水地下来
2011年春节,为杨圣满多次打井的易县打井队向他推荐了曾被国土资源部评为抗旱找水先进个人的河北省地矿局第十一地质大队总工程师冯更辰,杨圣满连夜坐车奔赴邢台,寻求冯更辰的帮助。
遇到冯更辰,杨圣满的寻水路出现了转机。听完杨圣满的介绍,冯更辰立即答应亲自去柳河口村勘探,并为该村派去了拥有国内顶级钻井设备和先进技术的邢台银河水利钻井工程队。
钻井队于2011年4月6日开始进村作业。4月16日17时,初春的山村依然寒冷,可杨圣满和柳河口的“春天”已经到了。
随着潜孔锤落下, 20多米高的水柱喷射而出。整个柳河口村沸腾了,杨圣满流着泪对妻子说:“咱们村出水了!”
随后,杨圣满又把机井拓宽,还筹借资金30万元购置了水泵、变压器,铺设了管道。
7月19日,46岁的王桂清拧开家里的水龙头,甘甜的井水流了出来,全村几代人“喝一口干净水”的梦变成了现实。
喝上干净水还要兜里有钱
在寻水的同时,杨圣满也在考虑如何带领村民发展经济,把腰包鼓起来。2005年,他带领群众发展山地松树种植5000亩,当年松树成活率达85%以上,种松树不仅绿化了荒山,更为群众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他聘请县林业局技术人员为全村300亩杏树实施“杏接李”嫁接,改良了果树品质,仅此一项亩增收达400元。
他争取县扶贫部门支持,建设舍饲养殖圈舍2000平方米,引进扶贫“周转牛”150头,引导村民发展舍饲养殖业。
杨圣满带领全村群众筹资筹劳,修建了13.21公里的通村水泥路,加宽硬化主街道400米。实施村内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栽植松树、风景树80棵,安装路灯30盏,修建文化墙120平方米,兴建了1800平米的村文化广场,配套完善7套健身器材,新建篮球、乒乓球场地。
柳河口村在杨圣满的带领下,正慢慢发生着可喜的变化。而刚回村时33岁的小杨,已变成了老杨。他由百万富翁变成了“百万负翁”。
“能实实在在地为乡亲们办点儿实事儿,值!”杨圣满说。(央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