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我们就拿着相机拍摄村民门前盛开的樱桃花,主人见我们是外村人,在得知我们是报社记者时,主动摆出各种造型配合我们。有位自称老章的主人告诉我们,他的房子搬到新村之后,就地办起了一个驾校分校,方便附近村民学车的同时,也为自己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临走时,他还邀请我们5月来吃樱桃,让我们深深感受到村民的热情。
太阳出来了,我们走在田间地埂,看远处桃花开了,田地里的油菜花也开了,除草的阿姨走了上来,向我们介绍最美乡村建设给村子带来的改变,“过去,这里是烂泥糊、烂草塘,近几年才建成了现在这样。”油菜花盛开、道路矿场明亮、绿油油的麦田、别墅式的民居,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在村干部的的陪同下,我们来到了上苍房水库上游栗子坪时,原来的村支书王正福热情的喊我们到家里坐,并拿出了瓜子、花生让我们吃,使我们深切感受到山里人的好客。没有并村之前,王正福是栗子坪村的支书,他干了25年。虽然退休了,但他为村民服务的热情依然不减。新年伊始,他就让出了门前的一块空地,让另一位贫困村民种植袋料香菇。老王告诉记者,现在国家政策好,他虽然退休了,但是一个月还能领一定的补助。他不愿和儿女进城居住,因为这里有清新的空气,有没有污染的菜园,还有近百岁的老人要照顾,日子过得简单幸福。
在王正福家门前,五六个村民正在忙碌。原来,当天是卢成发请人给袋料香菇接种的日子。卢成发是村里的困难户,以前一直在外务工,由于没有技术、没有学历,在外打工辛苦不说,挣钱也不多,还有一个孩子在上学,经济条件一直不是很宽裕。年前,他决定今年不再出去打工,在家种植香菇。在获得王正福的支持下,他年前整整忙碌了一个月,购料子、装袋、蒸料消毒,1万多袋袋料香菇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才请了村民帮忙。他估算,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他1万多袋子香菇今年可以挣10多万元。
享受着暖阳,欣赏着美丽的村子,看着勤劳的村民,我们感觉荆家河村真的是一方净土。
驻村之忧
驻村之忧令人困扰。家长里短,油盐柴米酱醋茶的事,总让一些农村人经常为涉及自身利益的琐事争吵不休,也影响了村民之间的和睦。
驻村期间,我们正好遇到了让镇村干部颇为烦恼的一件事。该村两家村民原本上一辈老人之间关系比较好,村民王某的父亲去世之后,征得另一位村民的同意,将老父亲葬在了该村民的房屋附近,为了感恩,村民王某主动让出了自己多年空闲的一套房子让这位村民居住。十多年间,平安无事。近日,在外创出了一番事业的王某回到村子想在原房子上盖别墅,双方发生了口角,争执不下。镇村干部协调多次,双方补助价格也由最初的10万元协调到8000元,原本说好的签协议,结果第二天一方反悔。我们也见证了村干部的调解难度,他们每天不断地联系着双方,甚至动用私人关系劝说,都没成功,至今双方谁也不想让步,一方说要走司法程序,一方甚至不断上访。
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甚至亲兄弟之间为了三寸院墙起纠纷的事件在村子时有发生。镇综治办主任吴恒就处理过一起这样事件,两兄弟在盖房过程中,因为院墙引起了纠纷,他们调节从中分配,可一方就是不同意,想多占一点,为此,兄弟俩打的头破血流。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这不仅使我想到小学时语文老师曾跟我们讲过古代邻居间“让地三尺”的故事,大意是,清代康熙年间,礼部尚书张英老家(安徽桐城)的邻居造房,占了张家三尺地基,张家人修书一封到京城求张英主持公道,张英回书的故事。
驻村之喜
驻村之喜莫过于看到镇、村干部新年里扎实的工作作风,以及为民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