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山收藏 > 四海宾朋

赵自强:古瓷赝品多科学鉴定不足信

2013-01-28 14:41:05 来源:

  在当今广州、华南乃至整个中国,要评选一下见过“国宝”级瓷器数量最多的人,赵自强是一个不得不提的名字。

  他从广州文物店的小师傅做起,逐渐成长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他是个“淘宝”高手,穷乡僻壤的废品站、被人遗忘的库房角落、鱼龙混杂的旧货市场,处处是他“捡漏”的舞台;他是“国宝把门神”,凭借一双“火眼金睛”,镇守中国南大门的海关口岸,一次次地将伪装成工艺品的国宝级文物从文物贩子手中成功截留。上世纪90年代,他受聘为全国馆藏一级文物鉴定、确认专家组的成员,和耿宝昌、张浦生、陈华莎先生一起,历时五年,对全国博物馆馆藏一级古陶瓷做了全面鉴定和确认,可谓阅尽人间美瓷无数。

  最近,已在鉴定界半“隐退”的赵自强,出现在广州美术学院艺术品鉴赏与投资实物研修班上,将毕生的鉴定经验凝结成“古陶瓷鉴定十二秘诀”,无私地与众学员分享。讲座之后,他与本报记者聊起自己纵横半个世纪的“淘宝”传奇,以及对当今瓷器收藏的独到见解。文/图 记者 金叶

  大家简介

  赵自强,1939年生,1961年开始从事文物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曾拜我国著名的古陶瓷鉴定专家孙瀛洲先生为师。1965年,他到北京故宫等文物单位学习文物鉴定知识,得到北京的老前辈、老专家耿宝昌、孙会元、李鸿庆、付大卣、赵嘉章等人的悉心指导。之后,他在广州市文物总店、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广州博物馆等文物单位从事文物出口鉴定、文物征集、议价、鉴定等工作。1993年至1997年受文化部国家文物局之聘进入全国馆藏一级文物鉴定、确认专家组(四人小组)工作,对全国文物、博物馆馆藏一级古陶瓷做了一次全面鉴定和确认。半个世纪以来,经其鉴定、确认、抢救过的文物多达几十万件,为保护国家历史文化遗产做出重大贡献。个人著作有《古陶瓷鉴定》。主编有《民间藏珍》、《芸窗清供》、《青瓷、青白瓷珍品》、《中国历代茶具》等。

  往事 抢救国家一级文物

  1961年秋天,19岁的赵自强从广州电影学校毕业了。因为“组织需要”,他来到广州市文物商店上班。

  当时文物店的老师傅,大都是新中国成立前开古董店的老行尊,赵自强工作的内销部,作为专门向国内知名专家和高级干部销售古董的部门,可谓“往来有鸿儒”。金明、欧初、吴南生、商承祚、容庚、马师曾是这里的常客。掉到了古董堆里的赵自强,天性单纯刻苦,又有名师指点,鉴赏能力飞速提升,很快就立了大功:1963年,他在人民南路的一家门市里,发现一个标价120元的“仿古”明代宣德青花云龙大盘异常精美,于是将其撤下,拿回内销部。后来经故宫博物院孙瀛洲鉴定,这个大盘居然是国家一级文物。

  1964年,赵自强被派往北京故宫博物院、北京市文物商店学习。在这期间,他师从著名古陶瓷鉴定专家孙瀛洲先生,并得到孙会元、赵嘉章、傅大卣等先生的悉心指导。在堆满了各代文物的故宫库房、在民间文物荟萃的琉璃厂以及京郊工地上的瓷片堆里浸润了两年,赵自强的古陶瓷鉴定知识渐成体系,对瓷器的领悟力也更上了一个层次。

  1966年春,赵自强回到广州。不久,“文革”开始,这又一次给赵自强四处“淘宝”提供了契机。

  当时,赵自强负责在“破四旧”的文物堆放点挑选、收集、鉴定文物,同时还代表广州市文物店在全国各地巡回采购陶瓷杂项。在此期间,他淘到的宝物总数达10万件以上,其中不乏一批国家级文物。比如,在一德路石室堆放点,他捡到过南宋官窑天青釉葵瓣口盘;在上海,他用545元“淘”到一件曾经被恩师孙瀛洲先生收藏过的清代雍正青花缠枝莲纹瓶;在河南,他用150元收购了一件宋代钧窑月白釉洗,还曾收到一件举世无双的元代景德镇青花水注,现在是广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编辑:苏春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