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我受老庄思想影响较深,生活中只求安闲,似有点“不思进取”的感觉。读闲书,看到这么几句话,觉得甚合我心:“处学问,取上等人自厉,则终身无有余之日;处境遇,取下等人自况,则随地无不足时。”“热闹场中,人向前,我向后,退让一步,缓缓再行,则身无倾覆,安乐甚多;是非窝里,人用口,我用耳,则事无差谬,祸患不及。”我这人口笨,平常是听得多,干事多,说得少。但有时却冷不丁地冒出一句两句不合时宜的话来,往往就让人不高兴了。写文章尽量写得“空灵”一些,但有时也忍不住冒出点书生意气来。没办法,性之所至,顺其自然。年过半百的人了,秉性还能改得了吗!研究了近二十年的历史,世事还能看不开吗!
我学的是文学,文学创作却是业余为之。我之写作多是纯文学意义上的写作,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是精神世界自我丰富和性情陶冶的需要,不是为了名利上的张扬与获取。这几年来,工作业务比以前忙了许多,所以专心为报刊写稿少了。这本集子所收文章,报刊发表的文章与博客所选文字大约名占一半。博客上随手写的一些生活琐事,应该说是属日记类的东西,本不是为发表而写的。但有的小段,朋友看了很喜欢。比如西安手术回来后拉拉杂杂所记下的经历,姚书铭先生几次给我留言,说要拿去在他主持的报纸上发表。我说那只是一些随手所写的散乱文字,毫无章法可言。他却说他就喜欢这一类的性情文字。我说那等我闲时整理一下吧。但却一直没能上手去作修改。象这样的文字算不算文学?我一直必里没底。说是吧,毕竟写得太过随意,文字结构方方面面都不精心。说不是吧,其中偶尔蹦出的一些话语却不无思想的火花。想想也是,有些文章写得很长,洋洋数千言,核心的也就是那么几句。至于文本章法,并不是作文的根本目的。我读明清随笔,就深有所感。比如《两般秋雨龛随笔》,大多三言两语,随心所欲,毫无章法可言,内容则包罗万象,品人述事,评诗说文,记趣志异,或者说就是日记杂记一类的东西,但读来却别有一番情致,不乏启人心智之处。我想这可能才是本来意义上的随笔吧。所以也就选了一些,算一个种类吧。
我曾在党史研究室工作了18年,参加编辑了30多部书,其中三分之二都由出版社正式出版,有国家级的中共党史出版社、解放军出版社等,有地方的陕西人民出版社、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等,也有陕西交通大学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等大学出版社。这些书大多数都是我具体负责搞的。大致情况是,由党委、政府出钱,与出版社合作,印出后主要是发送有关方面,拿到市场上卖的很少。此外还参与了社会上一些单位和团体组织出版的一些书籍的策划和编著工作。2006年,在朋友们的鼓动下出版了《人迹霜桥》,也没有举办什么仪式和炒作。陆续有些评论,收集起来,作为附录,权当给本书增加一点厚度吧。
《人迹霜桥》出版后,本想将同期创作的小说类也作个小辑的,但一发懒,就又给撂下了。现在这本书,也是以散文随笔类文稿为主的。其中一部分文章,是编《人迹霜桥》时没有收录的,比如那些评论性随笔,因觉得与那本书的内容风格不尽一致。现在编进这本书后,回头一看,发觉这本书的内容似以文化漫谈为主了。让人一眼就看出“文化”二字,说明这“文化”是浅层次的,是浮泛于表面的。这也好。承认自己的浅显,总比自许权威,故作高深强点。
果然言多必失,说着说着就跑调了。还是赶紧打住吧!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