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盛世,音乐歌舞大行于天下。在政府机构中,太常寺是管辖音乐歌舞的机构,下设太乐署、鼓吹署和教坊,负责艺人的管理、训练和演出。专职的乐伎称“太常音声人”,盛唐时期,仅长安、洛阳就有上万人之多。在宫廷中,供奉帝王的有内教坊以及专设的女乐机构云韶院和宜春院。“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地洛,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唐玄宗酷爱胡舞胡乐,杨贵妃、安禄山均为胡舞能手,白居易《长恨歌》中的“霓裳羽衣舞”即是胡舞的一种。那么,在唐代究竟盛行哪些乐舞?这些乐舞有没有留下极其珍贵的历史印记?本期我们邀请唐墓壁画研究专家、陕西历史博物馆副馆长程旭讲述唐墓壁画中风姿妖娆的胡乐胡舞。
唐玄宗为“胡腾舞”谱曲
“唐墓壁画中‘胡腾舞’最形象、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苏思勖墓的《乐舞图》”程旭说,唐玄宗喜好乐舞,设立梨园东部,乐工称梨园弟子(后世民间戏曲界供奉唐玄宗为祖师,并称演戏者为梨园弟子即源于此)。此外,在王公贵戚以及大官僚的家庭中,也养有私人乐队,供主人在家庭宴会上娱乐和招待宾客。《乐舞图》的墓主苏思勖为唐开元、天宝时的高级宦官,官居银青光禄大夫,故这幅壁画表现的是墓主人生前灯前月下,华筵之上,乐伎即席表演寻欢作乐的景象。
《乐舞图》原绘于墓室东壁,这是一幅中外乐舞交织的壁画:汉人乐师用胡汉不同种类的乐器奏起欢快的胡腾舞曲,胡人舞师伴之跳着奔放的胡腾舞蹈。画面展现了唐代胡汉民族艺术融合的盛况。胡腾舞者居于画面正中,无疑是画面的主角;两厢的乐队,则起烘云托月的作用。乐队成员,皆似汉民族模样,衣着也为汉人衣冠,但所执的九种乐器中,既有西域使入内地的胡乐乐器如箜篌、筚篥、琵琶、铜钹、横笛(又名“横吹”、“羌笛”),还有汉族传统乐器筝、笙、排箫和拍板。据考证,演奏的音乐应当就是唐玄宗新创的“胡部新声”。这种“胡部新声”开始是今新疆地区的舞乐,后来东传至甘肃河西一带,经河西汉族人民加以改造,并融合了汉族舞乐的特点而有了新的创造。开元、天宝时这种“新乐”、“新声”盛行于长安与中原地区,成为朝野上下最为喜爱的乐舞形式。
“汉人乐师用胡汉不同种类的乐器奏起欢快的胡腾乐曲,胡人舞师随之跳着奔放的胡腾舞蹈,展现了一幅胡汉民族同台乐舞的情景和中外乐舞交织的画面。这正是唐代各民族友好交往、和睦相处的生动例证,是不同文化艺术交流与融合的真实再现。”程旭表示,《乐舞图》如实反映了盛唐时期高官贵族的行乐生活,直观再现了当时流行乐舞的风貌,画面看似简单,内涵却十分丰富,并且有时代典型性,是我们研究唐代乐舞、认识唐代社会的很有价值的史料。
杨贵妃、安禄山爱跳"胡旋舞"
"胡旋舞"是唐代流行的中亚舞蹈,西域的康居、米国等国的统治者将善舞的“胡旋女”作为贡物献给唐王朝,深得唐王朝帝王贵族的喜爱。
据史料记载,胡旋舞的舞服一般为绯红色袄、锦衣锦袖、绿色或者白色裤子,红色皮靴,各色佩带,手臂之上佩戴金银饰品。可以想象:在激昂奔放的鼓乐声中,胡旋女挥舞飘带、急速旋转,加之金银配饰光烁耀目,令观者陶醉其中。据程旭研究,胡旋舞以独舞、双人舞最为常见,也有三四人舞的。舞蹈者多为女子,无论是名媛淑女还是小家碧玉,都乐此不疲,后来男子也加入了学跳胡旋舞的行列。正如白居易诗中所描述的“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圜转。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像杨贵妃和安禄山都成为著名的胡旋舞表演者,可见唐代社会对胡旋舞的推崇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