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俊锋创作的国画《春到农家》
商洛日报讯(马泽平)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商山的粗犷和丹水的灵秀孕育了不少文人墨客。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的史俊锋便是其中一位,几十年醉心于国画艺术领域,体型瘦弱的他却用画笔表达着另类的豪迈情怀,在花鸟写意之间传递着独特的人生意境。
自学入门
1963年,史俊锋出生在丹凤县原西河乡西风村一个普通的家庭,生性内向文弱。但浓厚的家庭文艺氛围却深深影响着这个小男孩。爷爷是一个文艺爱好者,父亲史志民热爱美术,并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从事小学美术教学。上世纪60年代,在当时经济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史志民用三块钱买了一本国画起步范本《芥子园画谱》,自己一边学一边教学生画国画。而就在这时,幼儿时期的史俊锋在玩耍中用母亲烧火做饭留下的木炭条作笔,在地上、墙上仿照着《芥子园画谱》开始了他的涂鸦。
那个年代,美术是真正的副科,一般没有家长去刻意培养他们的美术细胞。史志民平时看见史俊锋像很多普通孩子一样有时在地上或墙上胡乱地涂鸦,也并未在意。谁知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进入中学,聪明灵秀的史俊锋经常利用课余时间随意在纸上画上几幅简单的图画,围观的同学们就会发出啧啧的称赞声。1979年刚进入丹凤师范,史俊锋在一次办黑板报时,绘画作品得到了美术老师的夸奖和同学们的羡慕。从此,他就一直肩负起了学校班级每期黑板报的绘画工作直到毕业。
“现在想来,正是初中课余那几张随手拈来的图画和那块总是被称赞的黑板报坚定了我的绘画兴趣与梦想。”史俊峰毕业后被分到龙驹中学做美术教师。那个时候他就成立了美术兴趣小组,课余闲暇就和一帮学生一起研讨绘画技巧。可是说也奇怪,并没有参加系统的美术培训的史俊锋还带出不少优秀学生。
执着追求
“搞绘画的人,上美院是梦想。你没上过美院,就没入门。”1990年代被调到丹凤师范从事美术教学的史俊锋,一边教学一边昼夜苦读,平时还要带学生到野外写生。“我为了上美院,晚上就在丹凤师范教职工办公室苦读,那两年时间整整瘦了十斤。”史俊锋想起当年的苦读生涯,还感慨不已。1994年,史俊锋终于考上了梦寐以求的西安美术学院,师从当时著名的国画大师肖焕。
为了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史俊锋经常等同学都回宿舍休息了,便悄悄地到教室从事绘画。“才去的那年冬天,西安美术学院教学条件不是太好,宿舍很冷,冬天教室里能生炉子,要好一些。”史俊锋回忆,一天晚上,为了画一幅自己满意的画,他整晚都呆在教室里不知疲倦地画了十几幅作品。第二天清早,当肖焕教授和学生们一起走进教室时,史俊锋却趴在课桌上睡着了,旁边散落一地的绘画作品。肖焕教授见此情景十分感动,当堂课上就表扬了史俊锋,并把他的十几幅作品挂在黑板前一一点评。那节课给了史俊锋无穷的动力。“那时我都是三十而立的人啦,听到肖教授的表扬,心里还和小孩吃糖一样甜甜的、暖暖的。”此后在肖焕教授的指点下,他感觉自己正在一步步地跨向绘画艺术的大门。
在西安美术学院,当时“长安画派”在全国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长安画派”口号深深影响着出生于陕南农村,常为丹江恣意流畅的气势所倾倒的史俊锋。他的毕业创作《春到农家》以小见大,把改革开放后农村新气象很鲜活的展现出来:饱经风霜的老奶奶脱掉小脚鞋,试图穿上新式棉鞋,衣着鲜艳、活泼可爱的小女孩们正好奇地看着,连可爱的小狗也凑热闹,玩耍着老人怎么也穿不进鞋扣的鞋带,画中老人与小孩在对比中显得和谐统一,给人视觉冲击又不缺诙谐幽默。史俊锋的《春到农家》荣获毕业创作绘画展一等奖刊登在西安美术学院院刊上。对于学生来说,这是最高的荣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