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坛画苑 > 书画资讯

从临帖揣摩书法的“神彩”

2014-11-13 10:09:17 来源:

  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卫 星)我师从李成海先生学习书法得益于王滔师弟的举荐。多年来在先生的不断教诲下,从不懂帖,到知帖,再到入帖,对书法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幼年从临摹柳公权《玄秘塔》入手,开始了漫长的习书之旅。我习书的年代在文革后期,家住镇安,山大沟深,地僻人稀,远离西安,学习资料奇缺;没有习书的氛围,更没有老师的指点;完全是凭着对美的追求,对书法的热爱,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来学习书法的。那时根本不懂帖,所谓的临摹,只是照猫画虎,还画不像,没有误入歧途,已是万幸,进步缓慢,实属必然。
  上中学时,从县文化馆得到一本《兰亭序》,如获至宝,开始临摹此帖,但始终不得要领。听人说欲学兰亭,须先学《圣教序》。遂转学《圣教序》。奈何天资愚笨,难窥玄机,总是徘徊在书法殿堂的大门之外,不能登堂入室。
  偶然机会,见到一本《王铎临圣教序》,因是墨迹,便于见到笔法,遂改临此帖。在临此帖的过程中,得到了商州著名书画家葛伟先生的指点,他多次告诫我临帖必先懂帖,要多读多看,熟记帖文,对每一字的用笔都要悉心揣摩,看准笔画的位置安排、形态特点,其起笔、行笔、收笔的写法,笔画的长短、粗细、曲直、伸缩、轻重、枯润,以及用笔的藏、露、顺、逆、转、折、提、按、顿、挫等等,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绝不能含糊。特别是字与字之间的内在联系,更要认真领会。历时数年,我在懂帖的基础上,对如何知帖逐步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王铎法帖陆续面市,我贪婪地收集,努力地学习,被王铎法帖所蕴含的霸撼淋漓之气完全折服。
  2010年5月,李成海先生正式收我为徒,我也终于走上了学书之正路。在先生的精心指导下,徜徉漫游于王铎诸法帖中,探寻书法真谛,感受书法魅力,常常物我相忘,身心皆空,通宵达旦,不知东方之既白。
  李成海先生曾教导我,临帖就是继承传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创新,创新才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但不能死临帖,为临帖而临帖。如果这样就会出现“有形无神”的弊病,形是标,神才是学书之本。我一直谨遵教诲,临帖之余,仔细搜集整理有关王铎生平、诗词、法帖以及其他临习王铎法帖的书家资料,认真学习,悉心揣摩,偶有所得,促进了我对王铎法帖的进一步理解。如王铎在《关山极崄峻》这一法帖中的“演绿”二字,我认为拿捏地十分精道。“演”字的最后一笔,飞流斜下与“绿”字的绞丝相连,而绞丝的使转,用笔非常圆润,给人以甜美的感觉,“绿”字的最后一笔,通常是采用下行的笔势,而王铎则运用回收的笔法。我理解是,如同打拳之人,蓄力待发。我临王铎《杜子美赠陈補阙》立轴,被其雄浑大气的用笔,清畅潇洒的气息,遒劲老辣的笔力,方圆兼备的线条,神态各异的造型、刚柔相济的笔画,跌宕起伏的章法所感染,思绪常常被此帖所牵引,时而步入云端,飘浮于天地之间,陶醉其中,不能自已。
  我认为王铎的书法最终体现在力道上。好一个“力”字了得。用力如同拧绳一般,用力不到绳是松散有空隙的,用力过之绳将打起疙瘩,力要用得恰到好处,非一日之功。再如使鞭之人用的也是绳,力发自于腰,经手臂和手腕,通过鞭杆、鞭绳的传递,最终落在鞭捎上,没有深厚的功力是难以达到的。我临王铎《宿江上作》诗轴,感受通篇作品,尽其全身之力使线条如同拧紧的绳子,遒劲苍老,千姿百态。“佛龕”二字,造势各异,笔沉墨饱,枯湿互见。特别是最后一句,“清梦落何乡”中的“梦落何”三字一气呵成,其形呈蛟龙出水之状,神贯、气足、韵厚,彰显了苍老劲健之功力。或许,这算是入帖了吧。

编辑:崔 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