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梁鹏飞 樊利仁 王 君)7月29日,笔者从丹凤县林业局获悉,丹凤县抢抓陕西省林改试点县机遇,构建“产权明晰、产业融合、生态增值、智慧治理、金融赋能”五位一体体系,完成林权流转3300公顷,颁发经营权证152宗,发展林下经济6600公顷,带动农户户均年增收3200元,林业产值年增18.7%。
丹凤县建立确权“五步走”流转机制,通过摸底核权、协议定权、流转分权、登记赋权、保底享权,将经营权纳入不动产统一登记,实现平台对接、数据互通。创新“国有林场+国企+村集体”合作模式,丹凤县春晓林业发展有限公司规模化经营3300公顷,依托流岭林场、商山林场技术优势,统一经营,村集体参与管理,3300公顷试点林地零纠纷。
丹凤县在核桃、板栗等经济林下,发展有机仿野生轮作种植,套种天麻、猪苓、茯苓等道地中药材6600公顷;推广标准化生产,建成商山观光药圃36亩、淹岭高山水果采摘园20公顷,目前全县中药材总面积1.7万公顷,核桃保有面积3.2万公顷。延伸发展“林业+”新业态,开发秦岭药膳、天麻宴、中医理疗、康养旅游等特色康养产品深受市场青睐。推进三产联动增效模式,扶持新雨丹、永福工贸等企业开发核桃油、中药材精深加工产品,2024年外贸创汇1200万元;推广“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26家林业合作社整合资源442万元,带动1053名社员年增收143.66万元。
丹凤县探索“碳汇+N”增值机制,建立生态系统碳汇计量体系,完成2266公顷退化林修复、330公顷森林抚育、6.6万公顷碳库、湿地碳库等项目,公益林补偿金100%兑现,惠及5万余户林农;落实就业补偿,150个村设立护林站,新聘专职护林员1153名,人均年增收8000元。积极促进价值变现,在前期收储3300公顷基础上,从全县7.1万公顷商品林地中筛选5.1万公顷作为国家储备林预备地块,争取全县2.3万公顷林地纳入项目指标。
丹凤县推行“林长+智慧”双轮驱动,设立三级林长396名,划分责任片区,实现责任体系全域覆盖;创新“林长+检察长”协作机制,落实“林长+警长”生态警务,实现“山有人管、树有人护、责有人担”。推进标准管护,与中天禹辰、青岛九天国际等公司合作,建立无人机巡查、空中监测等智能监控体系;对150个行政村护林员全员轮训,推广培训板栗嫁接、天麻轮作等12项技术;建立林下经济标准化示范基地7个,辐射带动5000余户,让护林员成为政策宣传员、技术推广员。
同时,龙头企业采取订单联合、仓储扩容、基地建设等措施,以核桃、中药材为核心捆绑授信,五谷源、凤林生物等5家企业获1.3亿元融资扩大产能;向各经办银行提推荐参与林业产业的经营主体,落实担保贷款,保障经营主体季节性、临时性资金需求,全县上半年发放林业产业相关贷款2800余笔,涉及金额2亿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