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朱 月)4月27日,笔者从商南县委组织部获悉:近年来,商南县深入实施“商山英才”计划,以非遗文化传承为切入点,通过“挖掘培育+平台赋能+产业融合”三位一体模式,推动非遗人才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走出了一条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进的新路径。
深挖非遗资源,夯实人才根基。商南县聚焦县域非遗保护传承,开展“非遗人才普查行动”,组织专班深入镇村走访老艺人、老匠人,对商南花灯、民歌、锣鼓流水调等56项非遗项目进行系统梳理,分类建立动态化非遗人才库。目前,全县入库市级非遗传承人14人、县级31人,涵盖传统音乐、舞蹈、手工技艺等多个领域。同步推进非遗数字化保护,整理民歌唱词曲谱100余首、图片视频资料200余份,出版《商南花灯与彩词》《商南民歌与花灯》等专著,为非遗传承留存“活态档案”。
创新培育机制,激发传承活力。商南县坚持“传帮带”与“广普及”并重,构建多层次非遗人才培养体系。组织非遗传承人开展手工制作、曲目演唱等专题培训10场次,覆盖500余人次,培育新生代传承骨干;推动非遗文化进校园、进村庄,聘请专家授课46场次,通过“理论+实践”带动1.25万名群众参与,实现非遗从“小众传承”到“大众认同”;在景区、节庆活动中展演《商南花灯》《花棍舞》等非遗项目,年吸引游客超20万人次,通过活态展示有效提升非遗影响力。
推动产业融合,释放带动效能。商南县探索“非遗+文旅+电商”融合发展模式,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在乡村旅游重点村打造非遗工坊,集中展示绒绣凳、剪纸、石雕等20余种非遗产品,开发体验式旅游项目;依托线上平台推广非遗手工艺品,线下联合景区设立展销专区,带动群众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推出“非遗研学游”“非遗购物节”等特色活动,出版非遗文化书籍5000册,擦亮“商南非遗”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