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代绪刚
“车里装的不是快递,是乡亲们的信任”,作为商南县过风楼镇联合村党支部书记,同时身兼市、县、镇三级人大代表的黄勇,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自履职以来,他始终践行“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誓言,将“为民发声、替民解忧”融入日常履职——从耀岭河流域河道整治到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他提出的每一条建议都瞄准群众急难愁盼;今年,他提交的《关于加快完善农村物流体系建设的建议》更被列为商南县十九届人大重点建议,而这份建议的起点,是一次走访中留守老人无奈的叹息。
去年下半年,黄勇在水沟片区走访时,多位留守老人和妇女向他倾诉“取快递难”的苦恼:村里到最近的镇快递点,开车往返要一个多小时,雨雪天山路湿滑,有人为取小件冒险出行,有人只能眼睁睁看着外地子女寄来的生鲜变质。“孝心‘等不起’,这问题必须解决!”黄勇当即决定开展专题调研,很快摸清症结:村组分散导致取件半径大、快递企业设点成本高、动力不足,现有物流体系与农村需求脱节。但调研中也藏着转机——每天往返镇上办事、接送学生的村民形成“顺路流”,部分村民还会自发帮邻里捎带快递,这成了破解难题的“金钥匙”。
“代表牵头、党员示范、志愿参与、便民捎带”,一套简洁可行的方案很快在代表联络站和村“两委”会议上成型。黄勇推动建立起闭环运作机制:村民线上留言或由小组长代登记需求,往返镇上的党员干部、热心村民主动“接单”,将快递带回村临时存放点,行动不便的老人还能享受村干部送货上门服务。从此,黄勇去镇上开会时,车里总被快递塞满;村里的网购量渐渐多了,在外务工的子女也敢放心寄东西回家——小小的“快递捎带”,不仅省了群众的时间和路费,更拉紧了亲情与干群关系的纽带。
但黄勇并未止步于“临时解决方案”。他清醒地看到,“顺路捎带”依赖志愿者积极性,稳定性不足;物品损坏、事故责任难界定,安全保障是短板;独居、行动不便群体的服务覆盖仍有缺口。为此,他在人大会议上提交建议,推动问题从“个案解决”向“体系化治理”转变。如今,好消息传来:商南县交通运输局已明确答复,正依托县级物流仓配中心,在全县建制村建设128个镇村服务站点,实现县、镇、村三级物流节点全覆盖;同时,在6个镇(街道)试点开发90个农村物流公益性岗位,为“快递进村”配齐专业力量。这意味着,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将从“偶尔捎带”变成“天天可达”的常态服务。
“农村物流的‘最后一公里’,是连着民心的‘最近一公里’。”黄勇说,“快递里装的是乡亲们的生活,捎带的是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基层人大代表,群众的小事就是我履职的大事,我会继续紧盯这些‘关键小事’,为乡村振兴织密民生保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