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代绪刚
十月秋高气爽,商南大地硕果飘香。在富水镇富松路上,车辆平稳驶过,道路两侧醒目的标识牌、闪烁的爆闪灯,成为群众出行安全的“守护者”;在茶坊村的“云端代表小组会客厅”里,村民指尖轻点,就能向代表反映诉求;在桑树村,翻新加固的便民桥上车来人往,昔日的“忧心桥”已成为连接民心的“连心桥”……这一幅幅生动的民生图景,正是商南县人大系统推动代表履职走深走实的鲜活写照。
今年以来,商南县人大常委会锚定“代表履职有平台、群众诉求有回应、民生实事有着落”的目标,从制度完善、平台搭建、能力提升、监督问效四个维度发力,引导全县各级人大代表扎根基层、服务群众,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秦岭南麓的土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富水镇先行先试,富水镇以村(社区)为单位组建13个代表小组,同步搭建2个“云端代表联络站”和11个“云端代表会客厅”,形成“线下有阵地、线上有渠道”的双轨履职模式。截至目前,该镇代表小组扎实开展视察调研,解决群众诉求170件,办结率达98%,其经验已在全县推广。
“没想到在手机上留个言,代表真的把问题解决了!”富水镇茶坊村村民李大爷点开“腾讯为村”平台,看着“富源路石坝修复完成”的公示,难掩激动。这是商南县打造“云端+线下”履职平台,畅通民意渠道的一个缩影。
在茶坊村,“云端代表会客厅”已成为代表履职的“数字助手”。平台设置“人大代表履职”“有事找代表”等五大模块,代表实时发布履职动态,村民可一键提交诉求。今年汛期,富源路石坝被冲毁,村民在线上反映后,代表小组迅速发起“热情值换公益金”倡议,筹得1万元资金及时修复,让群众感受到“指尖上的民主”。
线下阵地同样“火热”。在全县大力建设标准化人大代表联络站,每个联络站配备专职联络员,推行“代表轮值接待”制度。城关街道4个联络站上半年接待群众80多人次,收集意见建议20多条,推动解决“城区背街小巷路灯安装”“休闲座椅增设”等民生问题;红庙人大代表联络站组织22名进站代表开展“五好四带头”活动,累计为群众办实事8件,带动32名群众增收,联络站总浏览量达3.6万人次。
“以前找代表要跑老远,现在联络站就在村口,有问题随时说。”湘河镇湘河社区居民王女士说。湘河镇人大主席团积极搭建履职平台、完善工作机制,支持和保障代表更好依法履职,聚焦“微民生”,收集并推动解决“商陨路路灯安装”“小岭观村道路硬化”等4个问题。
“富松路通了,孩子上学再也不用绕远路了!”看着崭新的柏油路,富水镇黄土凸村村民周师傅露出了笑容。富松路全长10.78公里,涉及3个村2200多人出行,曾因路面狭窄、破损严重,成为群众的“烦心路”。
群众的呼声就是代表履职的方向。富水镇人大将富松路改造列为民生实事项目,连续四年在市县镇人代会上提建议,最终推动项目于2024年7月开工。建设中,代表们全程参与,针对道路临近学校、居民区的情况,推动实施“Y”字形入口改线工程;通车后,又发现路口视野差、车速快等问题,通过“云端平台”收集群众建议20多条,联合交警、交通等部门拆除遮挡物、加装减速带和爆闪灯,彻底消除安全隐患。
这样的故事,在商南俯拾皆是。县人大代表魏建成两次提交“魏家台村泊河组信号塔建设”建议,推动通信运营商实地勘察,解决群众“通话难”问题;湘河镇人大代表王景云带领代表小组开垦荒山,建成2000多亩茶园,通过“茶旅+农旅+文旅”融合模式,带动80多名群众务工,发放工资190多万元;试马镇创新“码上见代表”模式,群众扫码即可反映问题,累计化解基层治理难题25件,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民生实事项目进展如何?代表建议办理是否到位?”这是商南县人大常委会开展监督工作的核心议题。为确保履职不走过场,该县建立“调研—监督—整改—反馈”闭环机制,推动代表工作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
从富松路的畅通到茶园的丰收,从“云端”的便捷到联络站的温暖,商南县人大代表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解决民忧,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焕发出蓬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