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曹 锋 舒建军 辛恒卫
“虽已退休,但我仍要坚持老有所为,为乡村发展继续贡献力量。”近日,镇安县庙沟镇退休干部李光志如是说。
在任期间,李光志兢兢业业,一心为民。退休后,他秉持“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的信念,创办了“和为贵调解室”,义务调解民事纠纷,促进邻里和谐稳定;组织村里60多位60岁以上的老人成立“夕阳红自乐班”,开展志愿服务,用歌声唱响美好生活,传播文明新风,发挥“五老”模范作用,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自2021年以来,李光志先后被县司法局、庙沟镇党委评为优秀调解员、模范共产党员;2022年4月,他荣获“商洛好人”称号。
2012年,刚退休的李光志回到双喜村,他也想和许多老年人一样,种种菜、养养鸡、带带孙子,享受田园生活。但闲久了,他心里总觉得空落落的,总觉得自己身体还好,还能为乡亲们做点什么、出一份力。“我是一名52年党龄的老党员,这个特殊身份意味着终身不能忘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随着退休而无所事事。”李光志说。
在农村,常有人因土地界线、林地荒坡边界、婚姻彩礼、婆媳关系等琐事争吵闹矛盾,既影响邻里团结,又造成社会不安定。于是,2013年秋,李光志将村里一些有威望、懂政策、热心肠的老教师、老干部等“五老”组织起来,成立了义务调解队。经过多次商议,他们创建了“和为贵调解室”,地点就设在他的家中。调解室经常组织“五老”学习党的政策和法律知识。“我创办‘和为贵调解室’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谁家有个磕磕碰碰、邻里闹了矛盾,能有个地方帮他们评评理、说句公道话,别因一点小事伤了和气,甚至闹上法庭。乡里乡亲的,不能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结下世代怨仇。”李光志说。
2015年8月的一天,有一件事让李光志印象深刻。双喜村村民老阮从外地打工回来,发现邻居老李盖的新房挡了他家的光线,院子里还堆放着不少垃圾。两家人为此大吵大闹多次,老阮甚至扬言要极端报复。村上多次调解无果,双方各执一词。村党支部书记董同权找到李光志,请他出面调解。
听了董同权的介绍,李光志意识到事态严重,若纠纷不解,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他采用“背靠背”的调解方法,先不让双方见面,而是分别上门倾听他们的想法和委屈。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他心里有了底,随后将双方请到家中,像招待贵客一样,让老伴炒了几个家常菜,烫了一壶甘蔗酒。酒桌上,李光志主动敬酒,几杯下肚,双方的话匣子渐渐打开。你一言我一语,心结慢慢松动。最后,李光志与他们商定了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老李以合适的价钱买下老阮的两间旧房子,问题得以彻底解决。看到阮、李两家心平气和地握手言和,李光志的心里比喝了蜜还甜。
像这样的事,李光志这些年没少遇到。张家占了李家一分地,王家砍了赵家一棵树,夫妻闹矛盾要离婚,婆媳吵架要分家……平时乡亲们叫他一声“李叔”“李伯”,他都感到十分亲切。“乡亲们找我评理、调解矛盾的人多了,我反而有一种自豪感。看到村里老少爷们相处和睦,我觉得老了还能发挥点余热,这辈子没白活!”李光志说。
自2013年以来,李光志和“和为贵调解室”其他成员共调解处理各类民事纠纷100多起,成功率达100%。特别是在县政协机关驻村工作队和镇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双喜村实现了“小事不出村、纠纷不过夜、矛盾不上交”。该村被评为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市级文明村,双喜村人民调解委员会李光志“和为贵调解室”被命名为商洛市品牌调解室。
“除了平时做好义务调解工作,我还惦记着另一件事:如今日子过好了,吃穿不愁,但不能富了口袋、贫了脑袋,还要实现物质和精神双丰收。”李光志说,“从2020年2月开始,我们成立了‘夕阳红自乐班’,开展送政策、送文化、送科技等活动30多场次,用快板书、三句半等形式宣传党的政策,唱响幸福新生活。”
创办“夕阳红自乐班”之初,老人们自购乐器、服装,利用节假日和重大节日活动,在全村巡回义务演出,宣传党的政策,普及法律法规。后来,他们还在全镇参加一些重点活动演出,深受干部群众欢迎。截至目前,双喜村的“夕阳红自乐班”已自编自演《十颂共产党》《一河清水供京津》等20多个快板、相声、三句半表演唱节目,不仅为本村村民带来欢乐,也为全镇党员干部群众送去欢声笑语。
在做好矛盾调解和“夕阳红自乐班”演出的同时,李光志还组织“五老”成员积极投身村上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他动员亲戚朋友为家乡基础设施建设筹资投劳,改厕、改圈、改房,并自筹资金3000多元完善“和为贵调解室”;积极动员群众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参与修建旬河大桥1座,硬化通组公路23公里;带头发展魔芋基地1000多亩,种植柴胡、丹参、淫羊藿、五味子等中药材450多亩,种植烤烟350多亩。正如李光志常以曹操的名句自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我虽已是一匹老马,没有一日千里的奔跑能力,但我想在有生之年,继续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尽一份微薄之力,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李光志说。